國家賠償是征收拆遷案件中經常涉及的問題。一旦行政機關的強拆行為被法院確認違法,,下一步就要面臨國家賠償了,。雖然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往往被詬病為“國家不賠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國家賠償也是被征收人不得不選擇的路徑。那么在如此“高門檻”的國家賠償框架下,,怎樣才能盡可能的增加自己所能拿到的賠償金額呢,?
1.早做準備,固定證據
不能否認有很多強拆是發(fā)生在當事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的,,強拆現場取證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現實障礙,,極少有行政機關允許當事人自由取證的,尤其是在違法強拆中,。實際上,,早作準備也是可以做到的。大部分強拆發(fā)生之前,,當事人會收到來自行政機關的“信號”,,得知強拆很有可能要發(fā)生了,那么就完全可以抓住這段“自由”時間進行較為充分的準備工作,。對于建筑本身而言,,征收拆遷過程中的評估測量結果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也可以說是最低標準,。如果不認可重置成新價款,,可以自行委托有資質的評估公司評估,所得評估價款也可為法官自由裁量評判參考,;對于物品而言,,將屋里屋外各種裝潢、陳設進行整體拍照,、錄像,,雖然沒法證明這就是強拆當天的情景,,起碼可以在主張賠償時讓法庭做個參考,增加判斷依據和可信度,。對于室內物品和房屋價值損失在雙方舉證困難的情況下將依據有利于被征收人的原則酌情確定,。
2.搜羅各類票據,為賠償提供直接證據
損失的計算依據是什么,?這顯然不是憑當事人口頭說明就能得到認可的,,也不是參照物品的市場價就可以確定的。因此,,需要當事人提供真實,、合法、有效的證據,。如果是自行建房的可以提供購買建筑,、裝修材料的
合同、收據,、發(fā)票,;雇用建筑公司或個人建設的合同、付費票據,。物品方面可以提供購買物品的收據,。以上材料均可以作為法庭判斷損失的關鍵的和基本的證據,折舊或升值另行衡量,。而如果基礎性證據都沒有,,就不存在“疑點利益歸于被征收人”這一說了。
3.提供經濟
收入證明,,側面證明物品存在與其價值的真實性
有很多當事人苦于找不到證據,也清楚很難讓法庭判決行政機關出錢賠付,,也有一些人心存僥幸,,心想“反正都砸里面了,對方也沒取證,,誰也不知道有什么,,我為什么不多報點,報高價,,興許法官能支持呢”,,這樣就開始“制造損失”,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貴重之物,,如拍賣所得古董,、祖?zhèn)髡滟F玉器古玩字畫等等一股腦兒加進去,都算作自己的損失,。其實,,法官只需要詢問被征收人工作,、家庭經濟收入狀況就已經心中有數了,雖然事不絕對,,但對于一個人均月收入5000元的家庭,,而對于提供真實損失清單的當事人而言,提供自己的經濟收入證明,,反而可以證明其有購買能力,,側面印證其財物的真實性和價值。
4.合理利用“舉證責任倒置”,,讓行政機關來證明你的損失
現行
行政訴訟法有一條著名的舉證責任倒置條款:第三十八條第二款“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辫b于很多賠償案件中,,行政機關拆除程序嚴重違法,既不通知當事人到場,,也不將物品清出妥善保管,,不制作財物交接清單,不進行現場拍攝錄像,,也不允許當事人進場自行取證,,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顯然是無法提供損失證據的,。此時就應該由行政機關舉證,,如果行政機關也無法證明其損失,那么法院就不能完全以原告不能證明其損失而不予支持其賠償請求了,,而是要依據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結合生活經驗和基礎性證據酌情確定,。
5.違建盡量爭取建筑材料賠償
對于很多以拆違名義進行的強拆,在申請行政賠償時經常會遭遇“違建不賠”的法律障礙,,一些地區(qū)的法院是一律不支持違法建設本身的任何賠償請求的,,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案件存在可賠償建筑材料的判例,這對當事人來說也是一個福音,。雖然金額不多,,但是聊勝于無。因此,,此前提到的關于購買建材,、裝修以及其他建造相關花費合同、票據就可以成為賠償的直接證據了,。
雖然很多國家賠償案件最終是以協商方式解決的,,通過法院判決支持的賠償金額通常較低,。但是如果不能讓行政機關感受到壓力,無論是行政違法的壓力,,還是需要負擔賠償的壓力,,其又怎么會主動與被征收人進行協商呢?所以,,無論基于何種考慮,,做好充分準備,提供充足證據以應對行政賠償程序都是確有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