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
其重點是規(guī)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保障
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以建立和維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管理任務的法的秩序,。命令及服從是行政行為的基本模式,。管理論的產生有其歷史、社會的必然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其以管理者為本位,,以管理為使命,,把法律視為管理公民和其他組織的工具,無視行政相對一方當事人的權利及其權利救濟,。過于強調行政效率與行政特權,,濫用行政特權。有違民主和人權精神,。該學說已被淘汰,。
二、控權論學說
控權論說在英美法系中占居主導地位,。是居于“三權分立”體制下的產物,。是一種在憲政理論下的延伸??貦嗾撜f的基本原則有(1)行政法的宗旨和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個人自由權利,,制止國家行政機關干預或限制個人自由和權利。(2)行政法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獨立的司法權對行政行為予以司法審查,,從而達到其限制和控制行政權的目的,。(3)行政權的范圍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其管理只限于國防,、外交,、財政、治安等少數領域,最大可能排斥自由裁量權,。
三,、平衡論學說
平衡論學說是由北京大學的羅豪才教授等于1993年初提出的,最初將其基本含義表述為:在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關系中,,權利義務在總體上應當是平衡的,。它既表現為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的平衡,也表現為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義務的平衡,;既表現為行政機關自身權利義務的平衡,,也表現為相對一方自身權利義務的平衡。在我國,,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在根本和總體上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這正是平衡論存在的客觀基礎,。平衡論的精神是行政主體與相對人權利義務由不對等開始,以不對等倒置為手段,,走向總體平衡,。意思是說,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與相對人是不對等的,,行政權優(yōu)位,相對一方明顯被動,。而在行政程序與司法審查中,,主體間的權利義務也是不對等的,但與實體法律關系相比,,則恰好是一種“倒置”的不對等,,行政主體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如行政聽證制度的設立,,行政主體負有舉證的義務等等,。通過這兩個倒置的不對等,實現行政主體與相對人權利義務的總體平衡,。
四,、對以上三種學說的個人評價。
中國行政法和行政法學正值恢復發(fā)展時期,,有兩種既定的模式可供選擇:前蘇聯管理模式,,但其有效性已為實踐所證偽,失去了時代意義和道德基礎,。特別是與我國改革開放,,面向世界的國策相背離,。英美傳統(tǒng)的控權模式也不盡符合中國的政治基礎、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文化精神,。在英美傳統(tǒng)控權模式和前蘇聯管理模式兩難相持的情境下,,平衡論的出現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符合了當時國人開始注重人的基本權利的內心需要,。平衡理論的發(fā)展反映了轉型發(fā)展時期中國的行政法制度實踐,,同時作為重要的學術力量為制度的創(chuàng)新和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五、公共利益本位論學說
公共利益并在其所著?行政法與
行政訴訟法?(2007年6月第一版)進行詳細的說明,。該學說主要有以下三點理論基礎:
1.公共利益決定著矛盾的質,。矛盾的質,,是指該矛盾是一種對性矛盾還是一種非對抗性矛盾,。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里,公共利益是實質上的全體社會成員或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盡管因外在的社會分工而與個人利益相矛盾,,但卻是一種非對抗性矛盾。在私有制社會里,,從全體或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中分離,、獨立出來的公共利益,被統(tǒng)治階級占為己有或絕大部分份額為它所奪取,,實質上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或整體利益,,只是仍保留著全體或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利益的形式而已。于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首先表現為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個人利益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階級矛盾和對抗的表現之一,,是不可調和的對抗性矛盾,。其次,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還表現為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利益與統(tǒng)治階級成員的個人利益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但卻不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或主要矛盾,,而是從屬于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的,。因此,私有制社會里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從總體上說是一種對抗性矛盾,。由此可見,,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這一矛盾的質,是由公共利益決定的,,而不是由個人利益決定的,。決定矛盾性質的矛盾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公共利益的總量超過了個人利益的總量,。公共利益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個人利益是單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就是單個社會成員的利益與有組織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是個別社會成員與整個社會的所有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一種關系,。所有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的總和,,總是大于公共利益之和的,因而憲法學上的人民主權學說是合乎邏輯的,。但在任何社會里,,單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總量都是遠遠無法與公共利益的總量相比擬的,不可能大于或等于公共利益的總量,;相反,,公共利益永遠大于個人利益。因此,,個人利益只能服從公共利益,。
3.個人利益有必要和可能服從公共利益。社會之所以要從個人利益中分離出公共利益,,就是為了保障個人利益的安全,,調節(jié)各社會成員所占有的利益,促進個人利益的進一步發(fā)展,,而不是要剝奪或消滅個人利益,。只有公共利益發(fā)展了,可供分配的總量豐富了,,各社會成員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沒有公共利益的調節(jié),社會成員的利益將在相互沖突中被無謂地消耗,,更難以得到發(fā)展,。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里,許多利益如果不按公共利益來組織,,社會成員個人是無法實現的,。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統(tǒng)治的發(fā)展,也證明了這一道理,。如果個人利益可以不服從公共利益,,社會將陷于無政府狀態(tài),,國家和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因此,,公共利益是個人利益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個人利益有必要服從公共利益。當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統(tǒng)一的,,公共利益也是以個人利益為前提的。它們是互為前提的,。它們之間的統(tǒng)一性,,使得個人利益具有服從公共利益的可能性,也使得國家具有要求,、強制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的權力和正當理由,。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就認為,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只不過是社會成員服從自己的理由而已,;國家和全體社會成員強迫個別社會成員服從公共利益,只是強迫他服從自己的利益,,因為社會成員并不總是能看清自己的理由,。這種統(tǒng)一性,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得以存在的基礎之一,,也是人類社會、國家和法得以存在的基礎之一,??傊诠怖媾c個人利益這一矛盾體中,,公共利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是一種以公共利益為本位的利益關系,。在任何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都不可能讓本階級成員的個人利益高于其整體利益,更不可能讓被統(tǒng)治階級成員的個人利益高于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利益,。
我國行政法學說的最新成果,,符合當今人們希望人權得以保障的同時,又希望有一個高效,、廉潔的行政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心理基本需求和期望值,。因此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肯定。
以上是“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的相關信息,,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請關注好律師網
土地房產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