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一旦
結婚,,兩個人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方借了錢,,另一方理所應當的負有共同還款的義務,。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即將施行的民法典中,,對夫妻共同債務的問題,是怎么規(guī)定的呢,?7月1日,,鳩江區(qū)人民法院民庭陶呈成庭長對民法典的相關熱點問題作出解析。
“夫妻共同債務”的法律認定走過哪些“路”,?
陶庭長表示最近接連接到幾個親朋好友的電話,,無一例外是咨詢“丈夫或妻子一人在外借錢未還,作為不知情的另一方有義務替他(她)償還債務嗎,?”可見,,對夫妻共同債務的疑問十分普遍。
陶庭長介紹說,,2004年4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情形的除外,。”此司法解釋一出,,很長一段時間內,,法院的司法慣例都是只要債權人能夠證明是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發(fā)生的債務,一般都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除非債務人能夠舉出相反證據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情形,。
“但通常情況下,不知情的一方是很難提供符合上述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有力證據的,,因此也出現(xiàn)了很多夫妻在
離婚時甚至離婚后多年,,一方莫名其妙的背負了大額債務的情況,讓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有了可趁之機,?!闭驗榇耍鼇砟旰粲鯇υ摋l司法解釋進行修改的聲音愈演愈烈,。
2018年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31此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有關的解釋》,,新司法解釋以三條規(guī)定明確了哪些情況下的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哪些債務為個人債務,其基本原則即為“共債共簽”,。
民法典規(guī)定:“共債共簽”或事后追認,,否則不予認定,。
此次頒布的民法典順應時勢,,在
婚姻家庭編第1064條明確給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標準,規(guī)定夫妻共同債務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或者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否則均不予認定”,為司法裁判提供了統(tǒng)一準則,。
陶庭長分析認為,,民法典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規(guī)定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共債共簽和事后追認”,,二是“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第一個認定層面“共債共簽和事后追認”,簡單來說,,就是兩個人共同在借條上以借款人的身份簽名確認,。但現(xiàn)實中很多時候出于人情抑或是法律意識的淡薄,出借人很難做到每一筆借款都由夫妻二人共同簽字確認,。在僅有一方簽名的情況下,,就要分情況區(qū)別對待了。如丈夫簽名,,但款項實際轉賬至妻子賬戶,,或借款后妻子明確向債權人表示愿意一起承擔該筆債務,此為事后追認,,這兩種情況也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第二個認定層面“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在適用該規(guī)定認定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時更多的需要考量法官的經驗與判斷力,,何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借款金額多少可以認定為是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夫妻二人的生活水平如何,,兩人是否有正當的工作和穩(wěn)定的收入,,是否需要一方舉債維持正常生活等,每一個案件當事人的情況各有差異,,所以在審理的時候需要法官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結合所查明的事實給出最公平合理的判決。
民法典的上述規(guī)定體現(xiàn)了對婚姻關系中對個體意志與人格的基本尊重,,也反映了婚姻制度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即從夫妻捆綁主義到夫妻各自平等獨立但相互協(xié)作的個人主義,。陶庭長提醒大家,民法典中有關夫妻共同債務的相關規(guī)定,,都需要由債權人負責舉證證明,,這就提醒了大家,以后借錢給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問清楚是個人借款還是夫妻共同借款,借款用途是什么,,如果是夫妻共同借款,,盡量讓兩人共同簽字,或者在一方已經簽字的情況下,,事后盡量獲得另一方的追認,,并注意所有的過程都要留痕,保存好相關證據材料,,以免日后發(fā)生糾紛時難以舉證,。
大江晚報記者顧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