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孫素賢等三人與玄正軍探礦權權屬糾紛案
(一)基本案情
孫素賢等三人于2004年投資承包內蒙古自治區(qū)奈曼旗青龍山鎮(zhèn)向陽所村林地,承包期15年,,用于開發(fā)鐵礦,。孫素賢等三人委托玄正軍辦理勘查許可證,并將委托勘查
合同書,、林地承包合同書,、存款證明、探礦權申請登記書等相關資料及辦證資金114萬元交付玄正軍,。2005年12月28日,,經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批準,通遼市國土資源局對奈曼旗青龍山向陽所一帶鐵礦普查探礦權實行掛牌出讓,,并予以公告,。玄正軍將辦證資料上孫素賢的名字篡改成自己的名字,并私刻“遼寧省第四地質大隊”的公章偽造勘查合同,,用孫素賢等三人交給他的辦證資金,,以奈曼旗北方建筑公司(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玄正軍)名義競標,將勘查許可證辦至玄正軍自己名下,;2006年2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向玄正軍頒發(fā)了《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孫素賢等三人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案涉《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歸孫素賢等三人所有,。
(二)裁判結果
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
一審認為,,玄正軍利用孫素賢等三人提供的資金及辦證所需資料,篡改名頭,、制作虛假申報材料,,以欺騙手段取得勘查許可證,侵犯了孫素賢等三人的探礦申請權,,遂判決案涉《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上設立的探礦權為孫素賢等三人所有,。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孫素賢等三人主張玄正軍采取偽造資料等方式取得案涉勘查許可權,,其應向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由主管部門查清事實后采取措施,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玄正軍取得的勘查許可證,。孫素賢等三人提起的訴訟,不屬于
民事訴訟范圍,。二審法院裁定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孫素賢等三人的起訴。最高人民法院經再審審查認為,,探礦權的取得須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許可,,此種行政許可具有賦權性質,屬行政機關管理職能,。在探礦權須經行政許可方能設立,、變更或者撤銷的情況下,孫素賢等三人請求確認《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歸其所有,,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二審法院裁定駁回起訴并無不當。
(三)典型意義
礦業(yè)權兼具民事物權屬性和行政許可特性,。礦業(yè)權的權利行使和救濟關涉行政權和司法權的職責分工,。探礦權的取得須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許可,《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的登記,、變更等屬于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
行政管理職能,。委托人委托他人辦理勘查許可證,受托人未忠實履行受托義務,,采取欺詐的手段,,將勘查許可證辦理在自己名下,委托人直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確認勘查許可證歸其所有,,是權利救濟渠道的不當選擇,,人民法院裁定駁回起訴是對行政機關行政管理職能的尊重,,準確把握了司法權介入的法定邊界,。本案情形下,委托人可以利害關系人身份向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撤銷申請,,并請求對探礦權的歸屬依法作出處理,;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對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還可以依據(jù)合同向受托人主張違約責任或者民事
損害賠償,,實現(xiàn)權利被侵害后的法律救濟。
【點評專家】
李顯冬,,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點評意見】
礦業(yè)權為我國物權法明定之民事權利,,但其設立離不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許可,。從
行政法律關系分析,案涉授予探礦權的行政許可行為盡管有瑕疵,,但依據(jù)礦業(yè)權登記的公信力和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原理,,行政機關的賦權行為既已做出,在該行政許可行為經由行政機關自行審查糾正或者經由行政訴訟司法審查糾正之前,,人民法院不宜在民事訴訟中直接認為勘查許可證無效,。換言之,有權作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行政許可的主體為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人民法院不能直接以民事審判之司法權干涉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行使行政職能,。從
民事法律關系分析,委托人委托他人辦理礦業(yè)權的申請事宜,,受托人未忠實履行受托義務,,存在欺詐行為,委托人可依委托合同的約定追究受托人的違約責任,。
本案涉及行政許可和民事委托申請雙重法律關系,,當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權利救濟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訴訟僅可解決礦業(yè)權設定基礎的民事法律糾紛,,不能解決礦業(yè)權設定過程中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問題。已經取得的勘查許可證非經依法撤銷或者行政審判,,人民法院不能以民事判決直接變動行政許可賦權行為,。故本案當事人直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確認案涉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歸屬,,要求更改礦業(yè)權主體,,系權利救濟渠道的選擇不當。人民法院駁回起訴,,讓當事人選擇最適宜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既是對行政機關監(jiān)督管理職能的尊重,,也準確把握了司法權介入的法定邊界,為司法實務中如何處理礦業(yè)權設立環(huán)節(jié)的物權歸屬問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來源:人民法院報O人民法院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已經屬本網(wǎng)書面授權用戶,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人民法院報”制作單位:人民法院報出版部,。京ICP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