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承保人應當履行理賠責任
乘客一腳踏上網約車,,另一腳被啟動的車子碾傷,,保險公司以私家車改變用途、乘客不屬于第三者為由,,拒絕理賠,。近日,安徽省肥東縣人民法院對這起機動車
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作出判決,,被告保險公司應在交強險限額內賠償原告損失,。
2016年7月8日上午,司機項某駕駛網約車在肥東縣臨湖路接乘客張先生,。在張先生左腳踏上車,,右腳還在地面的情況下,項某發(fā)動汽車并前行,,碾壓到張先生的右腳,,致使張先生外踝骨裂。經肥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認定,,項某負這起事故全責,。張先生受傷后先后到4家醫(yī)院治療、復查,,共花費醫(yī)療費2304余元,。事故車輛系項某所有,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合肥公司)投保交強險,,事故發(fā)生在保險期間內,。
張先生將項某、人保財險合肥公司訴至肥東縣人民法院,,請求判令兩被告賠償其各項損失合計4.1萬余元,。
被告人保財險合肥公司在法庭上辯稱,事故車輛系網約車,,被告項某改變私家車用途,,用于經營,不屬于保險理賠范圍,。
法院經審理認為,,交強險是法律規(guī)定的強制保險,不以贏利為目的,,旨在最大限度保護受害第三方的利益,。作為一種強制性的保險,,立法設計該項保險的本意是通過法律規(guī)定,強制機動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依法投保,,讓保險人來承擔,、分攤社會風險,并以該強制性的責任保險,,保障機動車肇事責任事故的受害人能夠及時從保險公司得到經濟賠償,,以分散投保人承擔責任的風險。
若將網約車在道路上行駛時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排除在交強險的賠償范圍之外,,則網約車輛受害人獲得交強險救濟的概率將大大降低,,投保人投保交強險的目的也將難以實現,這顯然不符合交強險的立法目的,。故網約車事故造成第三者傷害,,交強險的承保人應當在交強險理賠限額內履行理賠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張先生因交通事故受傷,,其要求得到賠償的理由正當,。交警部門作出事故的責任認定,,雙方當事人均不持異議。經核定,,張先生因事故造成的各項損失合計為1.08萬元,。項某作為事故車輛的所有人和駕駛人,應對原告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人保財險合肥公司應當在其承保的交強險理賠限額內承擔理賠責任,。
肥東法院
一審判決被告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在其承保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內賠償原告張先生1.08萬元。
人保財險合肥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庭審焦點■
正在上下車人員是否屬第三者
除了私家車改為網約車是否屬于交強險理賠范圍外,張先生是否屬于第三者責任險理賠對象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
被告人保財險合肥公司辯稱,,原告張先生是在上車過程中發(fā)生事故,屬于車上人范圍,。車上人員責任險屬于商業(yè)險,,交強險不予賠償。
法院認為,,該問題應區(qū)別對待,。正在上下車的人員分為正在上車人員和正在下車人員,。上車是身體完全在車外到完全到車內的過程。下車是身體完全在車內到完全在車外的過程,??梢姡舷萝囀且粋€連續(xù)進行的一連串動作的組合,。任何人都不能永遠置身于車上,,故保險
合同所涉第三者和車上人員均為特定時空條件下的臨時性身份,非永久性,、固定不變的身份,。兩者可因特定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轉化。判斷保險車輛發(fā)生意外事故而受傷的人是否屬于“第三者”還是“車上人員”,,必須以發(fā)生事故當時的特定時空條件下是否置身保險車輛之上為依據,。故正在上下車人員與交強險中的“第三者”既不是簡單的畫等號,也不是完全排斥的關系,,而是一種交叉關系,。
原告張先生只是一只腳剛踏上車,而另一只腳還在地面,,身體的絕大部分及重心均還在車外,,其受傷也是因事故車輛碾壓到其右腳所致。所以,,不能認定為事故發(fā)生時張先生已在車上,,其完全符合交強險第三者的特征。被告保險公司將正在上下車人員直接與車上人員畫等號,,認為只要上車人員的一只腳放在車上就是車上人員,,進而把受傷的上車人員排除在第三者之外,從語義解釋的角度看,,已經超出了公眾對“正在上下車人員”和“車上人員”理解的范圍,,從規(guī)定意圖上看也有利用格式條款類推,肆意縮小第三者范圍,,免除承保人責任之嫌,。這既不符合格式條款的生效原則,也不符合《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立法目的,。故被告辯稱原告不屬于第三者,,主張免賠,法院不予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