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血液,,與實體經(jīng)濟互為依托,,金融秩序的穩(wěn)定關乎國民經(jīng)濟的健康運行。因此需要運用法律手段對金融業(yè)進行監(jiān)管,,1979年刑法并未對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改革開放后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種行為卻愈演愈烈,嚴重擾亂了經(jīng)濟秩序,,為此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增加本罪的立法建議被立法機關所吸收。在現(xiàn)行刑法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第四節(jié)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規(guī)定了高利轉貸罪: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和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違法所得數(shù)額較大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數(shù)額巨大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高利轉貸罪相關概念
根據(jù)第175條款的字面意思上看,,本罪的主體要求的是借款人。但是借款人是否屬于刑法上特殊主體呢,?關于本罪的主體要件,,學界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本罪是一般主體,,即已滿16周歲具有
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者單位均可構成本罪的犯罪主體,。第二種觀點認為本罪是特殊主體,即借款人,,必須是從金融機構套取貸款資金的個人或單位,,當然,任何個人或單位均可能為借款人,。
本罪為故意犯罪,,要求行為人取得貸款時主觀上具有轉貸牟利的目的。由于本罪是發(fā)生在貸款業(yè)務中,,因而無論是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行為,,還是高利轉貸他人的行為,均只能由行為人故意所為,,而不可能是過失所為,。尤其本罪要求行為人具有牟利目的,故該罪不可能由過失構成,。從目前司法實務及立法者的意圖來看,,本罪的側重點并不是要單純的制裁取得貸款的行為,而是制裁轉貸行為,,因此本罪的考察重點應當放到行為人的轉貸行為上,。
本罪發(fā)生在貸款業(yè)務之中,為故意犯罪,,過失不能構成本罪,,本罪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轉貸牟利的主觀目的,套取行為與轉貸行為只能由行為人故意所為,,并且本罪要求行為人具有轉貸牟利的主觀目的,,更加明確的界定了本罪為故意犯罪。
學界在本罪的客體要件認識上存在諸多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本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信貸管理秩序和信貸資金的使用權。第二種觀點認為,,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對信貸資金的發(fā)放及利率管理秩序,。第三種觀點認為,,本罪的客體是國家對金融信貸資金的管理秩序或是國家的信貸資金管理制度。犯罪所危害的社會關系的性質(zhì)及其社會危害程度需要從犯罪的直接客體方面考察,。
高利轉貸罪的犯罪行為特征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是套?。坏诙寝D貸,;第三是謀取高利目的,,這三個行為特征分別代表了本罪具體侵犯不同客體,套取行為侵犯的是國家貸款發(fā)放制度,,轉貸行為所侵犯的貸款??顚S弥贫龋\取高利目的侵犯了國家的利率管理制度,。上述這三個制度不僅是國家信貸管理體系的有機構成,,更是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的重要標準。例如貸款詐騙罪所侵犯的客體就與本罪不同,,貸款詐騙制度不僅侵害了國家信貸管理體系,也侵害了金融機構對貸款的
所有權,。綜合上述三點來看,,高利轉貸罪的犯罪客體是國家對信貸資金的管理,即上文所述的第三種觀點,。第一,、二種觀點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種觀點認為本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信貸管理秩序和信貸資金的使用權,,考慮到了“套取”和“轉貸”這兩個要素,,但忽略了“高利”;第二種觀點認為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對信貸資金的發(fā)放及利率管理秩序,,即涵蓋了“套取”和“高利”二要素,,但未考慮到“轉貸”,故一,、二觀點均不夠全面,。
信貸資金是本罪的犯罪對象,信貸資金是指金融機構以信用方式積聚和分配的貨幣資金,。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是經(jīng)濟的血液,信貸資金的使用與分配關系到整個社會生產(chǎn)和商品經(jīng)濟的秩序,,因此國家對信貸資金的投放,、規(guī)模等方面有著嚴格的監(jiān)管,貸款申請人應當在申請貸款的同時向金融機構說明貸款的用途以及償還能力,,還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經(jīng)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審核并符合貸款發(fā)放條件后方可發(fā)放貸款,。因此通過欺騙、編造貸款用途,、提供虛假擔保等方式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行為本身就屬于違反信貸資金管理法規(guī)的不法行為,。再將此資金以高利轉貸他人就具備了構成本罪的可能。
本罪的客觀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行為,,第一個是行為人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第二個是高利轉貸他人的行為。這兩個行為包含了三個特征:套取,、轉貸,,謀取高利為目的。因此在實務中對這三個特征的理解構成了對本罪的核心把握,。
首先,,何為套取,?對此,,學界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套取”是指行為人本不符合貸款條件,,但以虛假的貸款理由或貸款條件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獲取由正常程序無法得到的貸款,。第二種觀點認為,,“套”一字的文義解釋為“用謊言騙取”。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就是行為人虛構事實,,偽造理由如謊報借款用途向金融機構取得信貸資金,。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均有其不足之處,。在實踐中,,1996年《貸款通則》對借款人設定了較高的申請貸款條件:(1)有按期還本付息的能力;(2)原應付
貸款利息和到期貸款已經(jīng)清償,,沒有清償?shù)?,已?jīng)做了貸款人認可的還款計劃;(3)除自然人和不需要經(jīng)工商部門核準登記的事業(yè)法人外,,應當經(jīng)過工商部門辦理年檢手續(xù),;(4)已開立基本賬戶或一般存款賬戶;(5)除國務院外,,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對外股本權益性投資累計額未超過其凈資產(chǎn)總額的 50%,;(6)借款人的資產(chǎn)負債率符合貸款人要求;(7)申請中,、長期貸款的,,新建
項目的企業(yè)法人所有者權益與項目所需總投資的比例不低于國家規(guī)定的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比例,。故在實踐中,一般貸款人通常不符合規(guī)定的貸款申請條件,,按照上述第一種觀點,,“套取”這一行為難以避免,行為人具有“天生犯罪人”的特性,。
對于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本罪行為并非必須具有欺騙性質(zhì),。在實踐中存在行為人與金融機構負責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通謀,,如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違反法律、
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向關系人發(fā)放貸款或者向關系人以外的其他人發(fā)放貸款,。在此種情形下,行為人依然構成本罪,。從實踐來看,,行為人往往具有通過正常程序獲得貸款的條件,“套取”這一行為的欺騙性通常表現(xiàn)為行為人隱瞞貸款的真實目的或用途,。在司法實踐中,,通常判斷的關鍵是看行為人對于貸款的實際用途,借款人不按照貸款時約定的用途使用貸款,,通常認定其貸款理由或貸款條件是虛假的。
其次,,何為轉貸,?
通常在實踐中,“轉貸為目的”的認定,,關鍵在于行為人主觀方面的故意內(nèi)容如何,。對其需要進行“形式”+“實質(zhì)”判斷。如果行為人在申請貸款時,,對項目所需的資金量有明確的認識,,故意借機多報致使貸款金額超過實際資金需求量,而又將多余資金轉貸他人牟利的,,可以構成本罪,。如果行為人貸款時如實申報資金量,取得貸款后由于情況變化,,實際使用資金的金額少于貸款額,,行為人將多余資金轉貸他人的,由于不具有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資金行為,,不構成本罪,。實務中有行為人將貸款余額高利轉貸他人或?qū)⒆杂匈Y金高利貸與他人后,,再套取銀行信貸資金彌補自身資金的不足。對于此類情形,,仍需以“形式”+“實質(zhì)”的標準去判斷,,只有在能夠證明行為人在獲取銀行信貸資金時具有轉貸牟利的目的方可認定其行為構成高利轉貸罪,不可僅依據(jù)行為人客觀違法所得來客觀歸罪,。
再次,,何為高利目的?
刑法與司法解釋沒有規(guī)定高利轉貸罪中的高利參照標準,。主流觀點認為,,“高利”是指將銀行信貸資金以高于銀行貸款利率的標準轉貸他人,具體高出銀行貸款利率多少,,不影響本罪的成立,。司法實踐中一般采用這一觀點,筆者也贊同這一觀點,。從立法宗旨來看,,高利轉貸罪的規(guī)范對象是存貸款行為,保護的是國家的貸款管理制度與金融管理秩序,,行為人向金融機構貸款后轉貸他人,,不論其約定的利息是否遠高于原利息,其行為已經(jīng)屬于破壞國家的貸款管理制度與金融管理秩序的行為,,將信貸資金陷于不可知的風險之中,,符合高利轉貸罪的構成要件,利息的高低并不影響對行為侵害法益程度的認定,。此外,,在實踐中存在單位或個人在獲得數(shù)額較大的信貸資金或以較低的利率獲得信貸資金后,以較小“利差”或銀行法定利率轉貸他人以獲得巨大利潤,。此種情形顯然應以高利轉貸罪論處,。依照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jīng)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第23條規(guī)定:“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涉嫌下例情形之一,應予追訴:(1)個人高利貸款,,違法所得數(shù)額在 5 萬元以上的,;(2)單位高利轉貸,違法所得數(shù)額在 10 萬元以上的,;(3)雖未達到上述數(shù)額標準,,但因高利轉貸,受過行政處罰 2次以上,,又高利轉貸的,?!痹撍痉ń忉審娬{(diào)的是違法所得的數(shù)額,即使未達到起刑點數(shù)額,,也可以行政處罰的次數(shù)作為標準對行為人定罪科刑,。該司法解釋的取向也是與筆者的觀點相符的。
“高利”即存在“利差”,,所謂“利差”不僅僅包括行為人轉貸時約定的賬上的與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利差”,,還應包括以各種名目最終收取的費用。因此,,即便行為人轉貸的利率和銀行的利率相同,,但只要行為人實際上還同時收取以類似“服務費”、“手續(xù)費”等名義的額外資金,,只要滿足違法所得數(shù)額較大的標準,,仍應以高利轉貸罪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