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因果關系”與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有什么區(qū)別?
案例一:
一位老太太出于好心,,送了幾根香蕉給鄰居的小孩吃,。可是沒過多久,,孩子被香蕉噎住,,倒地而死。后來,,孩子父母將送香蕉者告上法庭,,要求賠償
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精神賠償?shù)荣M用合共73.8萬元,。
其理由是:如果老太太不給孩子香蕉吃,孩子就不會被香蕉噎住,,也就不會死亡,。孩子的死因和老太太給的香蕉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所以老太太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案例二:
徐某酒后搭乘吳某駕駛的出租車回家,。當時徐某坐于出租車的后排座位。當車行至武漢長江大橋漢陽橋頭上橋路段(距漢陽橋頭堡80米)時,,徐某稱身體不適要嘔吐,,主動拉開車門想要下車,吳某就減慢速度,,將車停在路邊,,徐某獨自下車嘔吐,吳某則在車上等待,。不料等吳某再回頭,,沒看到徐某,就下車尋找,,結果發(fā)現(xiàn)徐某已從十多米高的橋面墜下死亡,。
徐某家屬后來將出租車司機吳某告上法庭,,要求承擔徐某的死亡賠償金、喪葬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精神撫慰金等,共計人民幣95.8萬余元,。
其理由是:如果司機吳某不讓徐某下車,,徐某也就不會意外死亡。因此,,徐某的死亡和吳某允許其下車,,存在因果關系,,因此,,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以上兩個案例,,均為真實的案例,。可能很多人看了之后心里都會覺得很堵,。明明是出于好心,,為什么還要賠償人家呢?明明覺得不應該賠償,,可是又說不出為什么,。因為死者家屬講的好像也是對的,確實是存在著他們所說的“因果關系”,。
事實上,,這兩個案例的終審判決,原告所有的訴求,,均被法院駁回,。具體原因,是因為生活中的因果關系,,和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不是一回事。
首先,,原告所講的因果關系,,都是生活中的因果關系。從生活的中的因果關系這個角度上講,,確實如他們所說的這樣,。拿案例一來講,老太太如果沒有給小女孩香蕉吃,,小女孩肯定不會被這個香蕉噎死,;拿案例二來講,,如果司機小吳不給徐某停車,不給她開車門,,徐某確實下不了車,,也就不會在這里意外掉到橋下而死。
但是,,這兩個案子的被告,,實際上都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為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和生活中的“因果關系”并不一樣,。在法律上,,只有以一般的社會認知和經(jīng)驗水平,認為在同樣情況下有發(fā)生同樣結果的可能性,,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行為人才有可能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如果一個五歲的小孩吃了香蕉,,通常都會被噎死,,那案例一中的老太太就應該承擔責任。如果在橋面上下車,,通常都會意外掉到橋下而死,,那出租車司機小吳就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事實上,,以上兩個案例的情形通常都不會發(fā)生死亡,,發(fā)生的死亡都是意外。
法律不僅要保護受害人的權益,,也要保障一般社會參與者的行為自由,,如果侵權責任成為隨時可能從天而降的行為風險,那么社會上人人都因為擔心這種風險而不敢進行社會行為,,那樣只會讓法律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束縛,,也與法律的初衷相悖。
也就是說,,如果侵權責任的立法角度不是以一般的社會認知和經(jīng)驗水平,,認為在同樣情況下有發(fā)生同樣結果的可能性,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的話,,而是以意外情形出現(xiàn)即導致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那么,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不敢做,,因為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風險。所以這樣一來,這個社會也就停滯不前了,。這與立法目的肯定不符,。
所以說,當一件事情,,如果只存在生活中的因果關系,,而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的話,行為人仍然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只有依法明確侵權責任,,才能平等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凸顯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和精髓,。
以上是關于“生活中的“因果關系”與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有什么區(qū)別,?”的相關信息,想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請關注好律師網(wǎng)
刑事制度法律專題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