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15年11月,,段某將其價值30余萬元的寶馬車抵押給銀行貸款27萬元,,并辦理了抵押登記。2016年5月,,段某向玉某借款7萬元,又將該寶馬車交付給玉某進行質押,,雙方簽訂了《汽車質押
合同》,,行使證、車輛鑰匙亦一并交給了玉某,。此后,,鐘某支付了19.5萬元向前手購買了質押權、“
所有權”,,取得車輛行駛證,、車輛、鑰匙,、前手質押合同,。2017年3月21日,未經段某同意,,鐘某與肖某簽訂《汽車轉押協(xié)議》,,約定轉押車價格17.8萬元,鐘某保證對該車享有質押權,、享有轉押權,,轉押時向肖某交付汽車行使證、車輛,、鑰匙,、之前前手的質押、轉質押合同原件,。如原車主需要取回車輛,,雙方協(xié)商后應積極配合鐘某取回車輛等。協(xié)議簽訂當日,,雙方依約履行了協(xié)議,。2018年6月,,法院根據(jù)銀行實現(xiàn)抵押權申請,依法扣押該車輛,,肖某遂訴至法院要求與鐘某解除《汽車轉押協(xié)議》,,返還合同價款17.8萬元。訴訟過程中,,雙方對肖某使用該車輛的占有使用費達成一致,,即支付車輛占有使用費6.8萬元。
【分歧】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針對該合同性質,、效力問題,存在四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雙方無
債權債務關系訂立轉質押合同,,該合同實為汽車買賣合同。鐘某已按約定履行了合同義務,,該車被扣押的風險應當由肖某自己承擔,。即使解除合同,肖某亦使用了汽車需要支付使用費,,且汽車無法返還,。因此,應駁回肖某的訴訟請求,。
第二種意見認為,,合同約定原車主需取回該車輛鐘某應當給回,不能達到汽車轉讓的合同目的,,故該協(xié)議系質押權轉讓合同,,當質物因不能歸責于肖某原因滅失,轉質押協(xié)議應解除,,轉質人鐘某應返還支付的對價17.8萬元,。
第三種意見認為,該協(xié)議符合典當合同法律特征,,鐘某將汽車作為當物質押,,取得當金,并在一定期限內贖回當物,,但因鐘某違反禁止個人經營典當業(yè)務強制性法規(guī),,鐘某對當物沒有所有權或未能依法取得處分權無效,無效后根據(jù)過錯互相返還財產,。
第四種意見認為,,該合同因法律上尚未確定一定的名稱與規(guī)則,應為無名合同。該合同實際轉讓的標的為附條件的汽車使用權合同,,所附條件為當原車主要求返還時,,應協(xié)商予以返還。現(xiàn)該車非因車主要求返還被依法扣押,,無法實現(xiàn)使用汽車目的,,合同應予解除,解除后造成損失合理分擔,。
【律師評析】
同意第四種意見,,理由如下:
本案案由確定為汽車使用權買賣合同更為妥當。該協(xié)議所約定的內容,,表面上為質押權轉讓,,但汽車出質既無經出質人段某的同意,肖某與鐘某之間亦無債權債務及債務履行期限,,不具備質權合同的條款,,雙方質押合同不能成立,鐘某向前手取得的權利亦非法律規(guī)定的質權,,其實質僅取得附條件的使用權,。若確定為汽車買賣合同,合同約定原車主需返還車輛時,,又應協(xié)商給回,,亦不符合買賣合同的特征,。同時,,該合同未約定贖回車輛應支付的典當綜合費用,無出具當票的基本要件,,不屬于典當合同,。綜上,該合同為無名合同,,鐘某處分該車使用權無證據(jù)證明系違法犯罪行為,,雖未經原車主同意構成無權處分,但依據(jù)私法自治精神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之規(guī)定,,應確定為合法有效。
該
合同履行過程中,,因雙方均不知情的抵押權人申請法院依法扣押了該車輛,,致使合同無法履行應依法解除。解除后,,肖某無法將車輛返還給鐘某,,但其應當將鐘某交付的前手合同原件返還,鐘某的損失可依法向其前手追償獲得彌補。至于肖某支付的17.8萬元費用,,因肖某占有使用了14個余月,,抵扣雙方確認占有使用費6.8萬元后,鐘某應予以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