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2019年11月21日,,第06版,。
作者:趙玉軍張倩,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qū)人民法院,。
2016年9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qū)開展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到2019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fā)布《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全面推向實施。各地法院在試點及施行過程中,,在對“認罰”的把握上存在兩個誤區(qū),,需要及時進行糾正。
誤區(qū)一:認罰就應當全部退贓,、退賠被害人損失,。
很多法院在認定被告人是否認罰時,認為既然被告人認罰,,就應當將贓款贓物全部退回,,將被害人的損失全部退賠,。否則,就不足以表明被告人認罰的主觀意圖,,即不應認定為認罰,。
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欠妥?!兑庖姟返谄邨l對“認罰”的表述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愿意接受處罰。從規(guī)定來看,,只是要求被告人接受處罰,,而并沒有要求被告人必須全部履行經濟上的處罰,才能認定為“認罰”,。在認定被告人是否“認罰”時,,必須查明被告人的經濟能力,只要被告人窮盡自己的經濟能力進行退賠,,即使沒有全部履行退賠等義務,,也應當認定為“認罰”。
誤區(qū)二:在未全部退賠的情況下優(yōu)先繳納罰金,。
很多法院被告人具有“認罰”情節(jié),,決定對被告人從寬而適用
緩刑。但在被告人未全部退回贓款,、退賠被害人損失的情況下,,優(yōu)先收取罰金,,違反了相關法律規(guī)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zhí)行的若干規(guī)定》第十三條規(guī)定,,被執(zhí)行人在執(zhí)行中同時承擔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其財產不足以支付的,,按照下列順序執(zhí)行:(一)人身
損害賠償中的醫(yī)療費用,;(二)退賠被害人的損失,;(三)其他民事債務;(四)罰金,;(五)沒收財產,。在該規(guī)定中,,將被害人的人身損失賠償放在第一順位,甚至優(yōu)先于被執(zhí)行人財產的抵押權等優(yōu)先權人,,這是符合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的,。第二順序是退賠被害人的財產損失,包括退贓,。如果被告人還有其他民事債務的,,債權人主張時也優(yōu)先于國家收取的罰金和沒收財產。這是基于現代刑法恢復性司法目的而設置的順位,,可以使得受到侵害的權利得以恢復。因此司法實踐中,,部分法院基于慣性思維,,在決定適用緩刑時將繳納罰金作為必備條件,。
根據刑法第七十二條規(guī)定適用緩刑的條件,并不存在必須先繳納罰金這一前提,。因此各地法院在退贓或退賠被害人等經濟義務尚未履行的情況下,不應當優(yōu)先收取罰金,。
誤區(qū)三:必須取得被害人諒解。
被告人必須通過足額賠償取得被害人諒解,,才能夠認定為“認罰”,,未取得被害人諒解,,則不能認定為“認罰”。
這一觀點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宜過于機械執(zhí)行?!兑庖姟分袑Ρ缓θ说囊庖娊o予特別注意,,第十六條規(guī)定,,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聽取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與被害方達成和解協議,、調解協議或者賠償被害方損失,取得被害方諒解,,作為從寬處罰的重要考慮因素。在刑事案件發(fā)生后,,被告人真誠認罪悔罪,,對因犯罪造成的被害人的損失愿意積極賠償,但在個別情況下,,有的被害人罔顧自己的實際損失,,在要求賠償時漫天要價,不能得到滿足就拒絕出具諒解書,,以此獲得法外利益,。很多法院在面對這些情況時,擔心對被告人從寬會引起被害人不服甚至是信訪,,因此不認定被告人“認罰”。但同時根據《意見》第十八條規(guī)定,,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同意對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寬處理的,不影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但沒有退贓退賠,、賠償損失,未能與被害方達成調解或者和解協議的,,從寬時應當予以酌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并且愿意積極賠償損失,,但由于被害方賠償請求明顯不合理,,未能達成調解或者和解協議的,一般不影響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寬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