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案發(fā)生后,立即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廣泛的討論,,網絡,、媒體和公眾將之稱為“寶馬車主殺人被反殺案”,許多人認為是江蘇版的“于歡案”并高度關注對于海明的處理,。公安機關的處理結果公布后,,社會公眾幾乎一致予以贊揚和肯定,認為弘揚了社會正氣,,引領了社會風尚,,捍衛(wèi)了公民的正當防衛(wèi)權利,宣傳了刑法中的正當防衛(wèi)制度,,是一場生動的法治教育公開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2019年初,,有關單位評選2018年十大
刑事案例時于海明案高票入選,。筆者認為,該案的價值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分清了是非曲直,。一個案件發(fā)生,總有是非對錯曲直,,分清是非對錯曲直,,是正確處理案件的應有之義。就本案而言,,于海明對案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后果的出現均無過錯。一是在案發(fā)起因方面沒有過錯,,于海明正常騎車行駛,,而劉海龍違章占道且引發(fā)現實危險,具有明顯過錯,;二是對矛盾激化沒有過錯,,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后,本來在同行人員勸說下沖突基本平息,,此時劉海龍又節(jié)外生枝,,從車內下來毆打于海明,可謂錯上加錯,;三是對損害后果發(fā)生沒有過錯,。劉海龍毆打于海明后,不僅不罷手反而變本加厲從車子里拿出砍刀砍砸于海明,這是使用兇器嚴重侵犯他人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且砍刀掉在地上之后還去強搶,,顯有繼續(xù)侵害之意。此時于海明搶到刀將仍不罷手的劉海龍傷害致死,,對劉海龍而言系咎由自取,,對于海明來說不存在法律和道德意義上的過錯。因此,,辦案機關不予追求于海明的法律責任,,分清了案件的是非曲直,避免了實踐中公民之間發(fā)生沖突糾紛一旦出現了傷亡結果,,辦案機關就和稀泥不分是非曲直甚至將正當防衛(wèi)行為認定為違法犯罪行為的錯誤做法,。
(二)弘揚了社會正氣。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惡人囂張,、好人受氣甚至好人怕壞人的不正常現象,,結果常常能夠看到,,惡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好人不敢斗爭,、不愿斗爭,、不會斗爭,導致惡人越來越膽大妄為,,好人愈來越窩囊受氣,,這種不正常現象嚴重污染了社會風氣,,傷害了社會正義,。而對于海明不追究刑事責任,就肯定了其行為的正當性,,同時讓劉海龍白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樣對待和處理有利于鼓勵公民大膽運用法律武器與不法侵害行為作斗爭,營造廣大公民見義勇為,、敢于對壞人壞事出招亮劍的社會風尚,遏制某些人動輒使用暴力手段解決矛盾糾紛的沖動,,從而化解壞人囂張,、好人窩囊的戾氣,涵養(yǎng)公民運用法律理性解決糾紛,,崇尚以理,、以德化解矛盾的社會正氣。
(三)彰顯了法治精神,。我國法律一貫鼓勵和支持公民運用法律武器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違法犯罪行為的侵害,。
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公民為保護國家和公共利益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視為深明國之大義之舉予以褒獎,,因此受到傷害的,,要給予撫恤關懷;犧牲生命的,,按照英烈予以厚待,。公民為保護他人合法權益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作為見義勇為行為加以提倡和保護,,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依法不負法律責任。公民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依法屬于正當防衛(wèi)行為,不負刑事責任,。本案于海明為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而對劉海龍的不法侵害行為進行反擊,,雖然造成了劉海龍
死亡的后果依法應當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行為。
我國刑法第20條第一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wèi),不負刑事責任,?!钡诙钜?guī)定“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三款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于海明的行為完全符合上述條款的規(guī)定,,猶如以案說法詮釋正當防衛(wèi)精義,,不僅對于公民正確行使正當防衛(wèi)權利具有示范意義,而且對于推進正當防衛(wèi)法律制度的正確實施,,改變辦案機關在認定正當防衛(wèi)問題上存在的消極保守態(tài)度,,也有重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