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自殺者是位法學專業(yè)本科生,,通過了今年法考的客觀題
在這種痛苦折磨的心境下,能通過法考客觀題,,太不容易了,。
法律知識是理性的,卻無法解決感性的問題,。
哲學家休謨認為,,理性戰(zhàn)勝不了情感,理性永遠是情感的奴隸,。
心理建設問題,,的確是門更重要的必修課。
有人問,,依照目前公布的情節(jié)(假如屬實的話),,男友是否構成教唆他人自殺?
(49)教唆自殺,、相約自殺,、幫人自殺是否構成犯罪?
針對柏浪濤老師的提問,,試著回答,。
1.問:自殺是否是犯罪?
答:不是犯罪,。
2.問:既然自殺不是犯罪,,教唆自殺是犯罪嗎?
答: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完全能夠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別人教唆自己殺死自己,自然不會去做,。如果被教唆者自殺,,是成年人對自己生命權利的處分(是否有自殺權利不做討論),因此教唆行為不構成犯罪,。
3.問:教唆別人自殺,,又看著別人自殺,,是否構成犯罪?
答:教唆別人自殺,,別人產生自殺意圖后,,又實施自殺行為,如果看著自殺不阻止,,就構成犯罪,。因為教唆者有制止自殺的不作為義務。
4.問:既然教唆別人自殺,,看著別人自殺構成犯罪,。那么,北大男生如果教唆女生自殺后,,得知女生想自殺又不采取措施制止,,難道不構成犯罪嗎,?
答:這個,。。,。,。。,。
我回答不了,,請老師回答。
5.問:教唆自殺什么情況下構成犯罪,?
答:教唆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無行為能力人自殺,實際上是故意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
6.問:相約自殺是否構成犯罪?
答:相約自殺,,構成犯罪,。
案例:網友相約燒炭自殺 被判刑四年(上海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
本院認為,被告人王某2與被害人相約共同自殺的過程中,,對整個事件進程有控制作用,,對結束他人生命有積極行為,其本人放棄時負有阻止被害人自殺的義務,,且王某2在本可以救助被害人的情況下而未救助,,放任被害人
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其行為構成了故意殺人罪,,但考慮到被害人本人有自殺的意圖及行為,,王某2的殺人行為是在不違背被害人本意的前提下實施,,其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屬于情節(jié)較輕,,在量刑時予以從輕考量,。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生命是最為重要的法益,,應給予最為厚重的保護,任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不以被害人的承諾而阻卻其違法性,。
被告人王某2到案后能如實供述事實經過,,當庭表示認罪,對其依法從輕處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六十七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人王某2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
7.問:老人患病多年,備受折磨,,多次哀求幫她自殺,,我買藥給她,她自己喝了,,是不是構成犯罪,?
答:構成犯罪。
案例:幫助他人買農藥自殺被判刑二年六個月(廣西揭西縣人民法院)
2016年初,,被告人彭玉偉與楊某一起居住在位于揭西縣河婆街道的出租屋內,。2016年5月7日上午,楊某在出租屋對被告人彭玉偉稱有人陷害她,,請求彭玉偉外出為其購買農藥用于自殺,。被告人彭玉偉順從楊某的請求,步行至揭西縣河婆中心市場供銷街張某3所開的門市店里購得1瓶“金迪樂”牌農藥返回住處交給楊某,。待被告人彭玉偉與楊某兩人吃完午飯,,楊某便將農藥倒進瓷碗,被告人彭玉偉見楊某服食完農藥,,便收拾衣服準備離開現場,。
本院認為,被告人彭玉偉無視國家法律,,明知死者楊某有自殺意圖,,仍接受楊某的請求幫忙購買農藥,協(xié)助楊某自殺,,情節(jié)較輕,,其行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應依法懲處,。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本院予以支持。鑒于被告人彭玉偉患中度精神發(fā)育遲滯,,系限定
刑事責任能力人,,且歸案后如實供述,依法可減輕處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十八條第三款,、第六十七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人彭玉偉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