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15年12月2日,,甲駕駛福田牌普通貨車沿濱河北路由西向東行駛至林業(yè)局附近左轉彎掉頭過程中,,與由東向西乙所駕駛的雅閣牌小轎車發(fā)生碰撞,后乙駕駛的車輛又撞到路邊行走的行人丙以及在路北側臺階上停放的丁,、戊,、己三輛小轎車。事故造成行人丙受傷,五輛車輛不同程度受損,。
呂梁市離石區(qū)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作出事故認定:甲負事故的主要責任,,乙負次要責任,行人丙及其余三輛車均無責任,。經查,,甲車在A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乙車在B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后行人丙將甲,、乙及A、B兩個保險公司告上法庭,,請求賠償因
交通事故造成的各項損失,。
一審法院按照甲、乙二人在本次事故中的責任,,結合丙的實際損失作出判決,。判后,A,、B保險公司均提出上訴稱:本次事故損失還應由丁,、戊、己三輛小轎車投保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在無責范圍內進行賠償,。
【焦點】
對于丁,、戊、己三輛小轎車的保險公司應否在無責范圍內進行賠償,,形成兩種意見:
第一種觀點認為,,既然無責的事故車輛與受害人發(fā)生在同一交通事故中,無責車輛的保險公司就應當在交強險無責限額內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交強險無責賠付是指,在交通事故中一方車輛雖經交警隊認定為無責任,,但其承保的保險公司仍應在交強險無責任限額內賠付對方車輛相應的損失,。本案的特殊情況在于,丁,、戊,、己三輛小轎車與行人丙并未發(fā)生直接接觸,事故發(fā)生時三車處于停車狀態(tài),,與丙的
人身損害之間并無任何關系,因此該三車的保險公司不應承擔交強險無責賠償責任,。
【評析】
二審法院采納了上述第二種意見,,判決丁、戊,、己三輛無責機動車的保險公司不應在交強險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具體理由如下:
(一)關于因果關系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應用,。在侵權責任法中,因果關系一般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遭受的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加害人的行為是否為損害結果產生的前提,。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確定的重要條件,只有與侵權行為具有因果關系的損害后果,,才被納入賠償范圍,。反之,如果損害后果與侵權行為之間并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那么該損害后果就不是侵權責任法意義上的概念,,不能被納入賠償?shù)姆秶?
因果關系是民事侵權
損害賠償的基本規(guī)則之一,目的在于對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范圍予以合理限制,,避免使義務人承擔過重的賠償負擔,,也是在受害人及時救治、獲得賠償與義務人的賠償能力之間綜合平衡的結果,。同樣,,該規(guī)則亦適用于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在確定賠償主體時首先應當考慮的也是侵權行為與受害人傷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
本案中,,行為人丙遭受的人身損害結果與丁、戊,、己三車之間無因果關系,。
(二)關于無責方無條件承擔責任的后果。交強險是一種社會公益險,,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之規(guī)定,,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范圍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并不意味著無責任方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范圍內承擔責任是無條件的,。否則,,會產生以下三方面不良后果:
一是混淆了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情形。無過錯責任原則顧名思義是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但并不是不考慮其行為與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僅以車輛是否發(fā)生在同一場事故中作為賠償與否的判斷依據(jù),就是典型的將無過錯責任原則混淆為結果責任原則,。
二是直接損害具有原因力的其他受害人的賠償權利,。交強險無責賠償?shù)念~度是固定的,無原因力的受害人從無責任方保險限額內得到賠償款,,就會使真正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受害人得不到賠償,。具體到本案中,假如乙作為原告起訴要求其賠償車輛損失,盡管丁,、戊,、己在本次事故中無責任,但其與乙的車輛發(fā)生直接碰撞,,應當在無責范圍內進行賠償,,那么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假如判令丁,、戊,、己賠償行人丙的損失,是否應該給乙車預留一定的份額,?是否會剝奪乙車作為有原因力的相對方應得的賠償數(shù)額,?
三是會有變相縱容違章駕駛行為之虞。試想一下,,即使甲車在駕駛中操作不當存在違章行為,,也會有乙車的保險以及毫不相干的丁、戊,、己交強險無責賠償分擔一部分賠償責任,,甚至可以這樣假設,如若當初將停放在臺階上的a,、b,、c、d乃至更多的車都碰撞的話,,豈不是會有更多的無責任險來分擔其應承擔的賠償數(shù)額,。誠然,這只是假設的一種極端情形,。
法律乃定分止爭,、引領社會導向之利器,裁判文書需有一定的積極引導意義,,這也是法治化進程的目標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