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是商鞅變法的元年,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民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zhàn)”,,仇殺案件此起彼伏,社會人心動蕩,,極大地消耗著秦國本就孱弱的國力,。變法開始后,商鞅頒布了法令——“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出自《史記·商君列傳》),,法令頒布后有人私斗,商鞅于是依法將違反法令的人聚集在一起,,全部處死在渭河河畔,,鮮血染紅了河水,極大地遏制了私斗的風氣,。后太子犯法,,商鞅依法處置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維護了法令的權威,,于是秦人都遵從起頒布的法令,,實行十年后——“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斗,,鄉(xiāng)邑大治?!保ǔ鲎浴妒酚?商君列傳》)兩千多年前的秦國,,面對民間私斗成風的風氣,是以法來治國的,。在法家盛行的時代,,社會治理井井有條,人們都講規(guī)則而不是空談仁義,,這樣的國家嚴謹踏實,,辦事效率高,國家機器運轉良好,,比起同期的其他國家,,人民更能夠安居樂業(yè),有向上的奮斗精神,,于是自然是秦國統(tǒng)一了六國,。
兩千多年后,,張扣扣替母報仇,殺了仇人一家三口,,對簿公堂之時,,他義正言辭,坦然承認殺人,,問其原由,,其稱為母報仇。
2019年7月17日,,張扣扣被執(zhí)行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最后復核確認的事實是:
1996年8月27日,被告人張扣扣家鄰居王自新的三子王正軍(時年17歲)因鄰里糾紛將張扣扣之母傷害致死,。同年12月5日,,漢中市原南鄭縣人民法院鑒于王正軍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張母在案件起因上有一定過錯等情節(ji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王正軍有期徒刑七年,,王自新賠償張家經(jīng)濟損失9639.30元。此后,,兩家未發(fā)生新的沖突,,但張扣扣對其母被王正軍傷害致死始終心懷怨恨,加之工作,、生活多年不如意,,心理逐漸失衡。2018年春節(jié)前夕,,張扣扣發(fā)現(xiàn)王正軍回村過年,,決定報復殺害王正軍及其父兄,并準備犯罪工具,,暗中觀察,,伺機作案。2018年2月15日(農(nóng)歷除夕)12時許,,王校軍,、王正軍兄弟二人祭祖返回行至本村村委會門前時,守候在此的張扣扣蒙面持尖刀朝王正軍頸部猛割一下,,連續(xù)捅刺其胸腹部等處數(shù)刀,,并追趕驚慌逃跑的王校軍,朝其胸腹部等處連續(xù)捅刺數(shù)刀,,后返回再次捅刺王正軍數(shù)刀,,致王校軍、王正軍死亡,。隨后,,張扣扣闖入王自新家,持刀捅刺王自新胸腹部,、頸部數(shù)刀,致王自新死亡,。之后,,張扣扣使用自制燃燒瓶點燃王校軍家用轎車,致車輛后部燒毀,。張扣扣逃離現(xiàn)場后,,于同月17日7時許到公安機關投案。
時隔22年,,張扣扣用血親復仇——這種原始的復仇手段,,殺死了仇人一家三口,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前程,,他平靜殺人,,主動自首,面對庭審,,義正言辭,,好像自己就代表了正義本身。張扣扣的父親張福如接受瀟湘晨報的采訪,,有如下一段對話:
瀟湘晨報:其實你擔心王家會采取一些報復?
張福如:我不怕,,讓他們來,只要他敢進我的院子,,我就敢把他殺掉,。
瀟湘晨報:你為此還做了準備?
張福如:沒有,我家里什么都沒準備,,就我一個人,。
瀟湘晨報:你接下來會去孩子的姐姐那嗎?
張福如:不會。不去,。我就一個人生活,。
瀟湘晨報:一個人有點孤單,你想過再娶一個嗎?
張福如:他們欺負我知道吧,,我不愿意娶,,再娶一個他們再欺負第二個,我是不會娶到的,。
瀟湘晨報:您別動怒,,就像您說的一個人也要好好過。
張福如:是的,我要等待,,等待一個公平的結果,。
瀟湘晨報
看看,張福如至今還在等待一個公平的結果,。他要的公平,,誰能給他?沒有人能給他,,也沒有人敢給他,,因為他要的并不是公平,而是自己的野心,,張扣扣要的其實也不是公平,,也是他自己的野心。張扣扣用二十多年時間將自己的野心不斷強化,,讓自己相信自己的野心就是正義,,讓自己相信替母報仇也是公道合理的行為,他用二十多年時間說服了自己,,然后他便能平靜地殺人,,殺人后良心也不煎熬,因為他認為他在行的“義舉”就是正義,,張扣扣在庭審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假行正義之舉的坦然和無畏,,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可怕的隱憂。
犯罪心理學給我們提供了現(xiàn)成的分析工具,讓我們能夠抽絲剝繭,,找出最后壓死“駱駝”的三根稻草,。
第一根稻草是人格缺失。張扣扣的人格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張扣扣并沒有一個健全的家庭,家庭在張扣扣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給張扣扣人格的完善提供任何幫助,,張扣扣二十多年一直生活在家庭給他帶來的仇恨之中,,仇恨讓人喪失判斷,張扣扣仇恨的種子從他13歲那年他母親死去時就已經(jīng)種下,。張扣扣的父親是一個農(nóng)民,,將兒子供到初中畢業(yè)就沒有再繼續(xù)讓兒子讀書,畢業(yè)后張扣扣又去軍隊服役2年,,然后復原回家,,出去打工,。自13歲以后,張扣扣再也沒有得到過母親的關懷,,缺失母愛的孩子內(nèi)心是冰冷的,,沒有得到過母愛,也很難給予別人愛,,得不到溫暖,,也必然無法輸出溫暖,這不代表他一定會犯罪,,但是這種人犯罪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從這一點來看,張扣扣會殺人,,他的父親和社會都有責任,。是他的父親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沒有讓孩子得到母愛,,他的父親完全可以在當年續(xù)娶,也許這樣就會改變張扣扣缺失的人格,。而社會同樣也有責任,,在張扣扣成長的過程中,社會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措施來關愛張扣扣這樣的孩子,,給他相應的關愛和心理輔導,,及時疏導他內(nèi)心的洪流,將犯罪扼殺在搖籃之中,,從預防犯罪角度打消張扣扣復仇的念頭和計劃,。
第二根稻草是貧窮。貧窮本身不是罪,,貧富分化也確實是社會的疾病,,但是貧窮卻不是犯罪的理由。有人說張扣扣犯罪是富人和窮人的戰(zhàn)爭,,代表了社會貧富分化的進一步加劇,,并且對此表示了憂慮,真的是這樣嗎,?貧窮會導致犯罪嗎,?是的,雖然某些人的上述論調(diào)錯的離譜,,但是貧窮確實會滋生犯罪,。俗語云:光腳不怕穿鞋。越有錢的人越會注重自身的風險管理,,因為收益與風險總是成正比,。而窮人破罐子破摔,在犯罪的路上大膽搏一把就有可能“咸魚翻身”,因而歷史上富人造反的極少,,泥腿子造反的多,,諸如明末農(nóng)民起義,闖王李自成窮得要死才揭竿而起,。另外,,許多財產(chǎn)類犯罪,諸如盜竊,、搶劫等,,犯罪原因大多即因為貧窮,而產(chǎn)生了非法占有的意圖,。而張扣扣母親死后,,因為賠償問題引發(fā)的二次矛盾,一定程度上,,也誘發(fā)了張扣扣后來的殺人行為埋下隱患,。
貧窮的原因有很多,有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個人缺乏奮斗精神、懶惰,、揮霍都是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或許要從社會發(fā)展的不公來看,社會的不公首當其沖的是教育不公,,其次是潛規(guī)則破壞規(guī)則,,最后是再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和再分配不公屬于國家宏觀管理層面,,不贅述,。僅談潛規(guī)則破壞規(guī)則,,張扣扣之所以會殺人,是他認為當年法官的判決存在潛規(guī)則,,事實上到底是否存在自有證據(jù)說話,,但是潛規(guī)則破壞了正常規(guī)則的權威性卻在張扣扣思維里形成定勢,,正常規(guī)則權威性減弱,導致人們不敬畏法律,,不相信法律。這一方面的原因是人們自身缺乏規(guī)則意識,,缺乏普法訓練,,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執(zhí)法,、司法腐敗引起的各種冤假錯案自身就破壞了規(guī)則的權威性,,沒有權威何談敬畏何談相信,,這也就不難理解張扣扣為什么會堅信自己的觀點,因為他覺得別人是冤假錯案,,那么自己母親的何嘗不是,?這雖是張扣扣個人的謬誤,但是我相信和張扣扣一樣想的人必然不再少數(shù),。司法改革任重道遠,,要讓每個當事人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正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根稻草是無知,。包括張扣扣的無知,,也包括其他人的無知。
張扣扣是無知的,,無知者無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保ǔ鲎浴墩撜Z》)我不知道張扣扣是否知道孔子這句話,觀念對人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假如張扣扣很小時就知道了孔子的這句話,,懂得了敬畏,,是否他就不會最后做出殺人的決定,?那么后面的悲劇也就可以避免,。但是我們知道,,張扣扣初中畢業(yè)即走上社會,,貧窮沒有允許他繼續(xù)接受教育,父親的選擇是并沒有讓他繼續(xù)學習,,我們不清楚他的校園生活如何,,我們只知道殺人時的張扣扣是一個冷血的屠夫,,蒙面、持尖刀攻擊被害人的部位是頸部,、胸腹部,,都是致命部位,冷靜殺完人,,用事先準備好的燃燒瓶燒掉被害人的汽車,,工序有先有后,絲毫不慌亂,,逃跑后又主動自首,,整個復仇計劃到最后自首,有始有終,,非常講究,,和一般窮兇極惡的犯罪人有極大區(qū)別。我們講張扣扣無知,,不是說張扣扣對整個世界一無所知,,不是說他是個傻子,而是依靠他初中畢業(yè)所學到的知識,,他還不足以對一件事物做出辯證看待,,甚至他也沒有任何反思和內(nèi)省能力,這些方法和能力全部都可以通過學習和受教育獲得,,張扣扣沒有獲得,,是他的不幸。
但是錯不在張扣扣一人,,張扣扣的父親和母親也是無知的,,請原諒我做出這個有些傷人感情的評價,。張扣扣的母親是無知的,她朝一個有尊嚴的男人的臉上吐口水,,同時用扁鐵打人家的臉和頭部,,這種挑釁行為,是極其不聰明的,,這樣非但不利于解決問題,,而且會嚴重激化矛盾,于是在互毆中落敗的張扣扣的母親,,竟然慘死,,這是最高院復核死刑時說的,張扣扣的母親對自己死亡的原因也有過錯,,這個過錯就是她的挑釁行為,。同時,張扣扣的父親也是無知的,,張扣扣的母親當時受傷后并未當場去世,,而是持續(xù)到下午才去世的,原因是受傷之后張扣扣的父親并沒有立即送她去醫(yī)院治療,,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而這耽誤的這段時間他卻在做什么事呢?他將自己老婆受傷的軀體放置在王正軍家的門前,,他這么做的意義竟然只是要個說法,。于是耽誤了搶救后,張扣扣的母親終于不幸去世,。為了一個說法,,耽誤時間搶救,作為張扣扣的父親,,難道沒有一點內(nèi)疚,?可見張扣扣的父親做事情也是不分輕重緩急,明明白白的無知,。
王自軍一家人也同樣無知,。與鄰居之間發(fā)生糾紛導致人家死亡,刑滿釋放后難道就不怕報復,,這可并不是普通的鄰里糾紛,而是欠人家一條人命,,不遷徙到別的地方居住避免沖突激化是不可原諒的,。作為人家張扣扣的殺母仇人,你整天在人家面前晃悠,,活得好好的,,這怎么能不引起張扣扣的思母之情,,每晃悠一次,張扣扣就會想起一次母親死去的場景,,這樣一來,,實際上是在不斷刺激張扣扣最后痛下殺手。假如事發(fā)之后,,王自軍一家就避居其他地方,,這樣張扣扣眼不見心不煩,也許心里有那個念頭,,但可能就沒有足夠的心理動力來做出殺人的行為了,。
分析張扣扣案件背后的機理是有意義的,意義就在于我們可以通過做出一些切實的努力或制度上的改進來預防這類仇殺犯罪,。
其一是,,司法實務中,建立“移鄉(xiāng)避仇”制度,。該制度并非新制度,,而是出自于《唐律疏議》的舊制度,但是卻是一項可以預防犯罪的好制度,。該制度原意是:殺人者遇赦免刑,,而被殺者家中尚有近親屬,為履行赦令,,又防止仇殺,,被赦者不得返居故鄉(xiāng),要移居千里之外落戶,。這種制度目前尚未建立,,我們可以通過立法形式將其具體化和細節(jié)化,哪些情況下,,這些刑滿或無實刑的人要強制遷徙至別的地方,,哪些情況下則不必。
其二是,,健全心理輔導領域的公益組織,。通過公益組織的常規(guī)活動,給予特定人群如單親家庭的孩子多一些關愛,,及時疏導其心理壓力,,從心理源頭上扼殺犯罪。
其三是,,鼓勵心理輔導產(chǎn)業(yè)發(fā)展,。通過鼓勵行業(yè)發(fā)展的形式,讓人們參與進心理保健行業(yè),同時也能讓社會重視起心理保健,。
其四是,,加強法治教育和傳統(tǒng)國學教育。教育對人的改變是極大的,,法治教育可從小讓小孩樹立起法治觀念,,傳統(tǒng)國學教育可以提高一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人有知了才會懂得敬畏,,敬畏自然和生命,,敬畏規(guī)則和法治,就不會動不動打打殺殺,。
約翰·堂恩有詩云: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張扣扣的死,雖然是他罪有應得,,但是他的死卻并不僅僅只是他一個人的過錯,,社會也有過錯,甚至我們自己也有過錯,。我們對待身邊人的態(tài)度,,對待特定人群的態(tài)度,對待單親家庭孩子的態(tài)度,,一定意義上也在影響著他們對待社會和我們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們的人格,也許我們無意識的惡意,,就會塑造一個張扣扣或王扣扣,。社會沒有給特定人群提供心理疏導的渠道,司法腐敗和違法辦案仍然存在,,沒有讓每一個當事人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社會也有錯,這些都間接引發(fā)了悲劇的發(fā)生,。雖然悲劇的發(fā)生不可挽回,,但是悲劇的發(fā)生卻可以預防。愿張扣扣案能給司法帶來進步,,給社會和個人帶來啟示,。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2019年7月21日
本文首發(fā)于我的微信公眾號:克萊登愛知研究院,,歡迎關注和交流
個人手機號碼/微信:18682951945
【清代龍袍變女裝被海關查獲】申報內(nèi)容為“棉質刺繡女裝上衣”和“銅擺件”,,但過機圖像顯示異常?近日,,杭州蕭山機場海關從進境商業(yè)快件中,,查獲清代...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能夠及時清退所吸收資金,,可以免予刑事處
【1.律師的客戶數(shù)量會急劇下降】疫情期間,客戶不能正常工作,,不能正常的和律師在律師事務所面談,,和律師簽委托代理協(xié)議的客戶基本上沒有,遇上著急...
1、自然人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也構成犯罪 大家都知道,,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欺詐,、接
刑事案件報案期限是多久?刑事案件立案偵查需要走哪些流程呢?在遭遇到了刑事案件之后,,很多人覺得個人的權益受到了巨大的侵害,甚至給自己人身損害等...
答案是對的。在這一類非法集資罪名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可以說是基礎性的罪名,是集資詐騙罪的前提,。其實從字
司法實踐中,,對于綁架罪的既遂及未遂的認定標準,,行為人在實施綁架過程中致被害人重傷或死亡是否以數(shù)罪并罰論處
加載更多
您可能關心的問題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