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單位】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安全部/司法部
- 【發(fā)布文號】--
- 【發(fā)布日期】1995-06-20
- 【生效日期】1995-06-20
- 【失效日期】--
- 【文件來源】
- 【所屬類別】國家法律法規(guī)
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 安全部司法部關于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
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
安全部司法部關于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
(1995年6月20日)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司法廳(局),、海關,、交通廳(局)、漁政廳(局),、民政廳(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外事司(局),,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涉外案件工作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為進一步妥善處理涉外案件的有關問題,,明確分工,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提高效率,,便于操作,特制定如下規(guī)定,。
一,、總則
(一)本規(guī)定中“涉外案件”是指在我國境內發(fā)生的涉及外國,、外國人(自然人及法人)的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治安等案件及死亡事件。
(二)處理涉外案件,,必須維護我國主權和利益,,維護我國國家、法人,、公民及外國國家,、法人、公民在華合法權益,,嚴格依照我國法律,、法規(guī),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正確,法律手續(xù)完備,。
(三)處理涉外案件,,在對等互惠原則的基礎上,嚴格履行我國所承擔的國際條約義務,。當國內法或者我內部規(guī)定同我國所承擔的國際條約義務發(fā)生沖突時,,應當適用國際條約的有關規(guī)定(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各主管部門不應當以國內法或者內部規(guī)定為由拒絕履行我國所承擔的國際條約規(guī)定的義務,。
(四)處理涉外案件,,必須依照有關規(guī)定和分工,密切配合,,互相協(xié)調,,嚴格執(zhí)行請示報告,征求意見和通報情況等制度,。
(五)對應當通知外國駐華使,、領館的涉外案件,必須按規(guī)定和分工及時通知,。
(六)與我國無外交關系的,,按對等互惠原則辦理。
二,、關于涉外案件的內部通報問題
(一)遇有下列情況之一,,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其他主管機關應當將有關案情、處理情況,,以及對外表態(tài)口徑于受理案件或采取措施的四十八小時內報上一級主管機關,,同時通報同級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1.對外國人實行行政拘留,、刑事拘留、司法拘留,、拘留審查,、逮捕、監(jiān)視居住,、取保候審,、扣留護照、限期出境,、驅逐出境的案件,;
2.外國船舶因在我國內水或領海損毀或擱淺,發(fā)生海上交通,、污染等事故,,走私及其他違法或違反國際公約的行為,被我主管部門扣留或采取其他強制措施的案件,;
3.外國漁船在我管轄水域違法捕撈,,發(fā)生碰撞或海事糾紛,被我授權執(zhí)法部門扣留的案件,;
4.外國船舶因經濟糾紛被我法院扣留,、拍賣的案件;
5.外國人在華死亡事件或案件,;
6.涉及外國人在華民事和經濟糾紛的案件,;
7.其他認為應當通報的案件。
同級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在接到通報后應當立即報外交部,。案件了結后,,也應當盡快向外交部通報結果。
(二)重大涉外案件,,或外國政府已向我駐外使,、領館提出交涉或已引起國內外新聞界關注的涉外案件,在案件受理,、辦理,、審理過程中,以及在判決公布前,中央一級主管部門經商外交部后,,應當單位或者會同外交部聯名將案件進展情況,、對外表態(tài)口徑等及時通報我駐外使、領館,,并答復有關文電,。
三、關于通知外國駐華使,、領館問題
(一)凡與我國訂有雙邊領事條約的,,按條約的規(guī)定辦理;未與我簽訂雙邊領事條約,,但參加《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的,,按照《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的規(guī)定辦理;未與我國簽訂領事條約,,也未參加《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但與我國有外交關系,可按互惠和對等原則,,根據有關規(guī)定和國際慣例辦理,。
在外國駐華領事館領區(qū)內發(fā)生的涉外案件,應通知有關外國駐該地區(qū)的領事館,;在外國領事館領區(qū)外發(fā)生的涉外案件應通知有關外國駐華大使館,。與我國有外交關系,但未設使,、領館的國家,,可通知其代管國家駐華使、領館,。無代管國家或代管國家不明的,,可不通知。當事人本人要求不通知的,,可不通知,,但應當由其本人提出書面要求。
(二)通知內容
外國人的外文姓名,、性別,、入境時間、護照或證件號碼,、案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有關情況,當事人違章違法犯罪的主要事實,,已采取的法律措施及法律依據,,各有關主管部門可根據需要制定固定的通知格式。
(三)通知時限
雙邊領事條約明確規(guī)定期限的(四天或七天),應當在條約規(guī)定的期限內通知,;如無雙邊領事條約規(guī)定,,也應當根據或者參照《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和國際慣例盡快通知,不應超過七天,。
(四)通知機關
1.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對外國人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刑事拘留,、拘留審查,、監(jiān)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決定的,由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
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對外國人執(zhí)行逮捕的,由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
人民法院對外國人依法做出司法拘留,、監(jiān)視居住,、取保候審決定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外國人作出監(jiān)視居住,,取保候審決定的,由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
依照本規(guī)定應予通報并決定開庭審理的涉外案件,,人民法院在一審開庭日期確定后,應即報告高級人民法院,,由高級人民法院在開庭七日以前,將開庭審理日期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
2.外國船舶因在我國內水或領海損毀,、擱淺或發(fā)生重大海上交通、污染等事故,各港務監(jiān)督局應立即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jiān)督局,,由該局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館,。
3.外國船舶在我國內水或領海走私或有其他違法行為,,被我海關、公安機關扣留,,有關海關,、公安機關應當立即逐級上報海關總署和公安部,由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海關或者公安廳(局)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
4.外國漁船在我管轄水域違法捕撈,,被我授權執(zhí)法部門扣留,由公安邊防部門監(jiān)護,,漁政漁港監(jiān)督管理部門處理,。有關情況應立即上報國家漁政漁港監(jiān)督管理局,,由該局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館,。
5.外國船舶因經濟糾紛被我海事法院扣留,、拍賣的,,由海事法院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如船籍國與我有外交關系,,不論是否訂有雙邊領事條約,,均應通知,。
6.外國人在華正常死亡,由接待或者聘用單位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如死者在華無接待或者聘用單位,由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公安廳(局)通知,。
外國人在華非正常死亡,,由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公安廳(局)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在羈押期間或者案件審理中死亡,,分別由受理案件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人民檢察院或者高級人民法院通知,;在監(jiān)獄服刑期間死亡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司法廳(局)通知,。
外國人在災難性事故(包括陸上交通事故,,空,、海難事故)中死亡的,由當事部門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外事辦公室予以協(xié)助,。
7.在對無有效證件證實死者或者被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審查,、拘留、逮捕的人犯的國籍,,或者其主要證件存在明顯偽造,、變造疑點的情況下,我主管機關可以通過查詢的方式通告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
外國邊民在我國邊境地區(qū)死亡或者被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審查,、拘留,、逮捕的,按雙邊條約規(guī)定辦理,。如無雙邊條約規(guī)定的,也可考慮通過邊防會晤的方式通知有關國家,。
四,、外國駐華使、領館索要材料,、交涉等問題
(一)外國駐華使,、領館如向我索要其公民被取保候審、拘留審查,、監(jiān)視居住,、拘留或逮捕等有關材料,請其向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或司法廳(局)提出。凡公開的材料或者法律規(guī)定可以提供的材料,,我應予提供,。地方外事辦公室或者外交部予以協(xié)助。
(二)如外國駐華使,、領館要一審和終審判決書副本,,可請其向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我可以提供。
(三)外國駐華使館就有關案件進行交涉,,可請其向外交部或者省級外事辦公室提出,,或者向中央或者省級主管部門直接提出。外國駐華使館向主管部門提出的重要交涉,,主管部門商外交部后答復外國駐華使館,。外國駐華領館只同其領區(qū)內省級主管部門聯系。外事辦公室與主管部門之間互通情況,,共商對外表態(tài)口徑及交涉事宜,。
五、關于探視被監(jiān)視居住,、拘留審查,、拘留,、逮捕或正在監(jiān)獄服刑的外國公民以及與其通信問題
(一)外國駐華外交、領事官員要求探視被監(jiān)視居住,、拘留,、拘留審查、逮捕或正在服刑的本國公民,,我主管部門應在雙邊領事條約規(guī)定的時限內予以安排,,如無條約規(guī)定,亦應盡快安排,。如當事人拒絕其所屬國家駐華外交,、領事官員探視的,我可拒絕安排,,但應由其本人提出書面意見,。探視要求可請其向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司法廳(局)提出。地方外事辦公室或者外交部可予以協(xié)助,。外國駐華外交,、領事官員探視時應遵守我有關探視規(guī)定。
(二)在偵查終結前的羈押期間,,探視的有關事宜由立案偵查的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安排;偵查終結后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羈押期間,,探視的有關事宜由審查起訴的人民檢察院安排,;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在作出終審判決前的羈押期間,探視的有關事宜由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安排,;人民法院將案件退回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檢察院將案件退回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補充偵查的羈押期間,,探視的有關事宜由補充偵查的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安排,;經人民法院判決后在監(jiān)獄服刑期間,,探視的有關事宜由司法行政機關安排。
(三)主辦機關需要就探視事宜同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聯系時,,應當分別經過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司法廳(局)進行,。地方外事辦公室或者外交部予以協(xié)助。
(四)外國駐華外交,、領事官員與其本國在華被監(jiān)視居住、拘留審查,、拘留,、逮捕或者正在服刑的本國公民往來信件,我主管部門應按有關領事條約及《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的規(guī)定迅速轉交,。
六,、旁聽、新聞報道,、司法協(xié)助,、扣留護照等問題
(一)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要求旁聽涉外案件的公開審理,,應向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有關法院應予安排,。旁聽者應遵守人民法院的法庭規(guī)則。
對于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涉外案件,,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要求旁聽的,如有關國家與我國已簽訂的領事條約中明確承擔有關義務的,,應履行義務,;未明確承擔有關義務的,應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由主管部門商同級外事部門解決,。
(二)主管部門就重大涉外案件發(fā)布新聞或者新聞單位對于上述案件進行報道,要從嚴掌握,,應當事先報請省級主管機關審核,,征求外事部門的意見。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涉外案件的新聞報道,,由主管部門商外交部后定,。對于應通知外國駐華使,、領館的案件,應當在按規(guī)定通知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后,,再公開報道。
(三)對與我國訂有雙邊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條約或者我與其共同參加載有司法協(xié)助條款的公約的國家,,我中央機關和各主管部門應按照協(xié)定、條約或者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辦理,。未簽訂上述協(xié)定或條約,、也未共同參加上述公約的,在對等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四)扣留外國人護照問題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于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87〕公發(fā)16號),,除我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明確授權的機關外,,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無權扣留外國人護照,也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外國人的人身自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明確授權的機關扣留外國人護照,,必須按照規(guī)定的權限報批,,履行必要的手續(xù),發(fā)給本人扣留護照的證明,,并把有關情況及時上報上級主管部門,,通報同級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有關外事辦公室應當及時報告外交部,。
本規(guī)定自發(fā)文之日起生效,。以前有關規(guī)定凡與本規(guī)定相抵的,一律以本規(guī)定為準,。1987年《關于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外發(fā)〔1987〕54號)同時廢止,。
附件一: 外國人在華死亡后的處理程序
一、死亡的確定
死亡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因健康原因自然死亡的,,謂正常死亡;因意外事故或突發(fā)事件死亡的,,謂非正常死亡,。
發(fā)現外國人在華死亡,,發(fā)現人(包括個人或單位)應立即報告死者接待或聘用單位或當地公安機關、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如屬正常死亡,,善后處理工作由接待或聘用單位負責。無接待或聘用單位的(包括零散游客),,由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共同處理,。如屬非正常死亡,應保護好現場,,由公安機關進行取證并處理,。
尸體在處理前應妥為保存(如防腐、冷凍),。
二,、通知外國駐華使、領館及死者家屬
根據《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或雙邊領事條約的規(guī)定,,以及國際慣例,,外國人在華死亡后應盡快通知死者家屬及其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
外國人在華正常死亡,在通報公安機關和地方外辦后,,由接待或聘用單位負責通知,;如死者在華無接待或聘用單位,由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公安廳(局)負責通知。
凡屬非正常死亡的,,由案件查處機關負責通知,,在案件審理中死亡的,由案件審理機關負責通知,,在監(jiān)獄服刑過程中死亡的,,由司法行政機關負責通知。
通知時限,。如死者所屬國家已同我國簽訂領事條約,,應按條約規(guī)定辦;如條約中沒有規(guī)定,,或無雙邊領事條約,,應按《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的規(guī)定和國際慣例盡快通知,但不應超過七天,。
通知內容應簡單明了,。如死因不明,,需要調查后方能確定的,可先通知死亡事,,同時告死因正在調查中,。
三、尸體解剖
正常死亡者或死因明確的非正常死亡者,,一般不需作尸體解剖,。若死者家屬或其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要求解剖,,我可同意,,但必須有死者家屬或其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有關官員簽字的書面要求,。
死因不明的非正常死亡者,,為查明死因,需進行解剖時由公安,、司法機關按有關規(guī)定辦理,。
四、出具證明
正常死亡,,由縣級或縣級以上醫(yī)院出具“死亡證明書”,。如死者生前曾住醫(yī)院治療或搶救,應其家屬要求,,醫(yī)院可提供“診斷書”或“病歷摘要”,。
非正常死亡,由公安機關的法醫(yī)出具“死亡鑒定書”,。案件審理中正常死亡,,由案件審理機關的法醫(yī)出具“死亡鑒定書”。在監(jiān)獄服刑中死亡,,由司法行政機關的法醫(yī)出具“死亡鑒定書”,。如案件審理機關或司法行政機關沒有法醫(yī),可由公安機關代為出具,。
“死亡證明書”,、“死亡鑒定書”交死者家屬或死者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對外公司死因要慎重,。如死因尚不明確,或有其他致死原因,,待查清或內部意見統(tǒng)一后,,再向外公布和提供證明。
外國人死在我村、鎮(zhèn)或公民家中,,縣級或縣級以上醫(yī)院無法出具“死亡證明書”,,或者死者所屬國家要求或者有關駐華使、領館提出辦理“死亡公證書”時,,則應辦理“死亡公證書”等公證文件,。
“診斷證書”、“病歷摘要”,、“死亡證明書”,、“死亡鑒定書”、“防腐證明書”等證明,,如辦理認證手續(xù),,必須先在死者居所地公證處申辦公證,而后辦理外交部領事司或外國駐華領館領區(qū)內我地方外辦的認證和有關外國駐華使,、領館認證,。在“死亡證明書”或“死亡鑒定書”中注明尸體已進行防腐處理的,可不再另行辦理“防腐證明書”,。
五,、對尸體的處理
在華死亡的外國人尸體,可在當地火化,,亦可運回其國內,。處理時,應尊重死者家屬或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的意愿,。
尸體火化應由死者家屬或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提出書面要求并簽字,,由當地殯儀館負責火化,骨灰由他們帶回或運回其國內,。
如外方不愿火化,,可將尸體運回其國內。運輸(尸體及骨灰)手續(xù)和費用原則上均由外方自理,。接待或聘用單位可在辦理手續(xù)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協(xié)助,。
為做好外方工作和從禮節(jié)上考慮,對受聘或有接待單位的死者,,在尸體火化或運回其國內前,,可由聘用或接待單位酌情為死者舉行簡單的追悼儀式。有關單位可送花圈,??蓪⒆返績x式拍照送死者家屬。
如外方要求舉行宗教儀式,,應視當地條件,,如有教堂和相應的神職人員,,條件允許,可安排舉行一個簡單的宗教儀式,。宗教儀式應在我規(guī)定的宗教場所舉行,。
如外方要求將死者在我國土葬,可以我國殯葬改革,,提倡火葬為由,,予以婉拒。
如外方要求將骨灰埋或撒在我國土地上,,一般亦予以婉拒,。但如死者是對我國作出特殊貢獻的友好知名人士,應報請省級或中央民政部門決定,。
六,、骨灰和尸體運輸出境
1.骨灰運輸:托運人必須提供醫(yī)院出具的“死亡證明書”或法醫(yī)出具的“死亡鑒定書”,及殯葬部門出具的“火化證明書”,。各證明書一式二份,,一份留始發(fā)站,一份附在貨運單后,,隨骨灰盒帶往目的站,。
骨灰應裝在封妥的罐內或盒內,外面用木箱套裝,。
骨灰自帶出境,,亦需備妥上述證明。
2.尸體運輸:可由中國國際運尸網絡服務中心辦理(見民事發(fā)〔1993〕2號文),,也可由其他適當途徑辦理,。尸體運輸的包裝要求是:首先應做防腐處理,然后裝入厚塑料袋中密封,,放入金屬箱內,。箱內應放木屑或碎木炭等吸濕物。連接處用鋅焊牢,,以防氣味或液體外溢,。金屬箱應套裝木棺,木棺兩側應裝有便于搬運的把手,。
尸體,、棺柩出境須備以下證明:(1)由醫(yī)院或公安、司法機關出具的“死亡證明書”或者“死亡鑒定書”,,亦可由有關涉外公證處出具的“死亡公證書”代替上述證明書,;(2)由殯儀部門出具的“防腐證明書”;(3)由防疫部門出具的“尸體檢疫證明書”;(4)海關憑檢疫機關出具的“尸體,、棺柩出境許可證明書”放行,。
七、遺物的清點和處理
清點死者遺物應有死者家屬或其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官員和我方人員在場,。如家屬或者駐華使、領館官員明確表示不能到場時,,可請公證處人員到場,,并由公證員將上述人員不能到場的事實和原因注明。遺物清點必須造冊,,列出清單,,清點人均應簽字。移交遺物要開出移交書,,一式二份,,注明移交時間、地點,、在場人,、物品件數、種類和特征等,。簽字后辦理公證手續(xù),。如死者有遺囑,應將遺囑拍照或復制,,原件交死者家屬或其所屬國家駐華使,、領館。
八,、寫出《死亡善后處理情況報告》
死者善后事宜處理結束后,,由接待或聘用單位寫出《死亡善后處理情況報告》。無接待或聘用單位的,,由處理死者善后事宜的公安機關或司法機關寫出,?!端劳錾坪筇幚砬闆r報告》,,內容應包括死亡原因、搶救措施,、診斷結果,、善后處理情況,以及外方反應等,。上述死亡報告應報上級主管單位,、地方外辦、公安廳(局),抄外交部,。
附件二: 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有關條款
(1963年4月24日訂于維也納)
第三十六條 與派遣國國民通訊及聯絡
一,、為便于領館執(zhí)行其對派遣國國民之職務計:
(一)領事官員得自由與派遣國國民通訊及會見。派遣國國民與派遣國領事官員通訊及會見應有同樣自由,。
(二)遇有領館轄區(qū)內有派遣國國民受逮捕或監(jiān)禁或羈押候審,、或受任何其他方式之拘禁之情事,經其本人請求時,,按受國主管當局應迅即通知派遣國領館,。受逮捕、監(jiān)禁,、羈押或拘禁之人致領館之信件亦應由該當局迅予遞交,。該當局應將本款規(guī)定之權利迅即告知當事人。
(三)領事官員有權探訪受監(jiān)禁,、羈押或拘禁之派遣國國民,,與之交談或通訊,并代聘其法律代表,。領事官員并有權探訪其轄區(qū)內依判決而受監(jiān)禁,、羈押或拘禁之派遣國國民。但如受監(jiān)禁,、羈押或拘禁之國民明示反對為其采取行動時,,領事官員應避免采取此種行動。
二,、本條第一項所稱各項權利應遵照按受國法律規(guī)章行使之,,但此項法規(guī)規(guī)章務須使本條所規(guī)定之權利之目的得以充分實現。
第三十七條 關于死亡,、監(jiān)護或托管及船舶毀損與航空事故之通知
倘接受國主管當局獲有有關情節(jié),,該當局負有義務;
(一)遇有派遣國國民死亡時,,迅即通知轄區(qū)所及之領館,;
(二)遇有為隸籍派遣國之未成年人或其他無充分行為能力人之利益計,似宜指定監(jiān)護人或托管人時,,迅將此項情事通知主管領館,。惟此項通知不得妨礙接受國關于指派此等人員之法律規(guī)章之施行。
(三)遇具有派遣國國籍之船舶在接受國領?;騼群铀驓p或擱淺時,,或遇在派遣國登記之航空機在接受國領域內發(fā)生意外事故時,迅即通知最接近出事地點之領館,。
附件三: 參加“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國家名單
(截止1995年6月)
亞 洲
中 國 塞浦路斯 印 度
伊 朗 伊拉克 約 旦
科威特 老 撾 黎巴嫩
尼泊爾 阿 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土耳其 敘利亞
塞舌爾 不 丹 孟加拉
韓 國 朝 鮮 日 本
印度尼西亞
非 洲
佛得角 阿爾及利亞 貝寧
埃 及 扎伊爾 吉布提
馬拉維 阿聯酋 赤道幾內亞
加 蓬 加 納 尼日爾
尼日利亞 盧旺達 塞內加爾
索馬里 突尼斯 喀麥隆
布基納法索 萊索托 坦桑尼亞
斐 濟 馬達加斯加 馬 里
毛里求斯 摩洛哥 肯尼亞
多 哥 莫桑比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歐 洲
奧地利 比利時 英國
南斯拉夫 冰 島 梵蒂岡
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 列支敦士登
盧森堡 挪威 波 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西班牙
瑞 士 瑞 典 丹 麥
芬 蘭 法 國 德 國
希 臘 愛爾蘭
南北美洲
蘇里南 湯 加 厄瓜多爾
薩爾瓦多 危地馬拉 圭亞那
洪都拉斯 牙買加 墨西哥
巴拿馬 秘 魯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古 巴 美 國 阿根廷
玻利維亞 巴 西 智 利
哥倫比亞 哥斯達黎加 尼加拉瓜
巴拉圭 烏拉圭 委內瑞拉
加拿大
大洋洲
澳大利亞 新西蘭 巴布亞新幾內亞
基里巴斯 圖瓦盧
參加簽字但未獲其本國立法機構批準的國家
中 非 以色列 剛 果
利比里亞 科特迪瓦
附件四: 中國與有關國家簽訂的領事條約中
關于死亡,、拘留,、逮捕通知時限表
┌──┬───────────────┬───────┬───────┐
│ │ │ │ │
│順序│ 已簽訂領事條約的國家 │ 生效日期 │ 通知時限 │
│ │ │ │ │
├──┼───────────────┼───────┼───────┤
│1 │ 美 國 │ 1982.2.18 │ 4 天 │
├──┼───────────────┼───────┼───────┤
│2 │ 南斯拉夫 │ 1982.11.26 │ 盡快通知 │
├──┼───────────────┼───────┼───────┤
│3 │ 波 蘭 │ 1985.2.21 │ 7 天 │
├──┼───────────────┼───────┼───────┤
│4 │ 朝 鮮 │ 1986.7.2 │ 7 天 │
├──┼───────────────┼───────┼───────┤
│5 │ 匈牙利 │ 1986.11.28 │ 7 天 │
├──┼───────────────┼───────┼───────┤
│6 │ 蒙 古 │ 1987.2.7 │ 7 天 │
├──┼───────────────┼───────┼───────┤
│7 │ 蘇 聯 │ 1987.4.16 │ 7 天 │
├──┼───────────────┼───────┼───────┤
│8 │ 墨西哥 │ 1988.1.14 │ 盡快通知 │
├──┼───────────────┼───────┼───────┤
│9 │ 保加利亞 │ 1988.1.2 │ 7 天 │
├──┼───────────────┼───────┼───────┤
│10 │ 捷克斯洛伐克 │ 1989.7.5 │ 7 天 │
├──┼───────────────┼───────┼───────┤
│11 │ 老 撾 │ 1991.4.6 │ 盡快通知 │
├──┼───────────────┼───────┼───────┤
│12 │ 意大利 │ 1991.6.19 │ 7 天 │
├──┼───────────────┼───────┼───────┤
│13 │ 伊拉克 │ 1991.7.3 │ 7 天 │
├──┼───────────────┼───────┼───────┤
│14 │ 土耳其 │ 1991.8.2 │ 5 天 │
├──┼───────────────┼───────┼───────┤
│15 │ 羅馬尼亞 │ 1992.6.28 │ 4 天 │
├──┼───────────────┼───────┼───────┤
│16 │ 印 度 │ 1992.10.30 │ 盡快通知 │
├──┼───────────────┼───────┼───────┤
│17 │ 古 巴 │ 1993.1.3 │ 4 天 │
├──┼───────────────┼───────┼───────┤
│18 │ 突尼斯 │ 1993.3.12 │ 6 天 │
├──┼───────────────┼───────┼───────┤
│19 │ 阿根廷 │ 1993.4.8 │ 4 天 │
├──┼───────────────┼───────┼───────┤
│20 │ 立陶宛 │ 1993.5.10 │ 盡快通知 │
├──┼───────────────┼───────┼───────┤
│21 │ 烏克蘭 │ 1994.1.19 │ 4 天 │
├──┼───────────────┼───────┼───────┤
│22 │ 玻利維亞 │ 1994.3.1 │ 盡快通知 │
├──┼───────────────┼───────┼───────┤
│23 │ 白俄羅斯 │ 1994.3.31 │ 4 天 │
├──┼───────────────┼───────┼───────┤
│24 │ 阿拉伯也門 │ 未生效 │ │
├──┼───────────────┼───────┼───────┤
│25 │ 摩爾多瓦 │ 未生效 │ │
├──┼───────────────┼───────┼───────┤
│26 │ 巴基斯坦 │ 未生效 │ │
├──┼───────────────┼───────┼───────┤
│27 │ 土庫曼斯坦 │ 未生效 │ │
├──┼───────────────┼───────┼───────┤
│28 │ 哈薩克斯坦 │ 1994.4.29 │ 7 天 │
├──┼───────────────┼───────┼───────┤
│29 │ 吉爾吉斯斯坦 │ 1994.5.23 │ 4 天 │
├──┼───────────────┼───────┼───────┤
│30 │ 阿塞拜疆 │ 1995.5.10 │ 4 天 │
├──┼───────────────┼───────┼───────┤
│31 │ 亞美尼亞 │ 已草簽 │ │
├──┼───────────────┼───────┼───────┤
│32 │ 格魯吉亞 │ 已草簽 │ │
├──┼───────────────┼───────┼───────┤
│33 │ 秘 魯 │ 1995.5.10 │ 盡快通知 │
├──┼───────────────┼───────┼───────┤
│34 │ 烏茲別克斯坦 │ 未生效 │ │
└──┴───────────────┴───────┴───────┘
注: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共和國均宣布繼承原條約
俄羅斯宣布繼承原中蘇領事條約
附件五: 中國與有關國家簽訂的司法協(xié)助條約一覽表
(截止1995年6月)
┌──┬────┬──────────────────┬───────┐
│序號│國 家│ 名 稱 │ 生效日期 │
├──┼────┼──────────────────┼───────┤
│1 │法 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關于民、│1988年2月8日 │
│ │ │商事司法協(xié)助的協(xié)定 │ │
├──┼────┼──────────────────┼───────┤
│2 │波 蘭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波蘭人民共和國關于民│1988年2月13日 │
│ │ │事和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協(xié)定 │ │
├──┼────┼──────────────────┼───────┤
│3 │蒙 古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關于民│1990年10月29日│
│ │ │事和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 │ │
├──┼────┼──────────────────┼───────┤
│4 │羅馬尼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羅馬尼亞關于民事和刑│1993年1月22日 │
│ │ │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 │ │
├──┼────┼──────────────────┼───────┤
│5 │俄羅斯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民事和│1993年11月14日│
│ │ │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 │ │
├──┼────┼──────────────────┼───────┤
│6 │白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共和國關于民│1993年11月29日│
│ │ │事和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 │ │
├──┼────┼──────────────────┼───────┤
│7 │西班牙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西班牙王國關于民事,、│1994年1月1日 │
│ │ │商事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 │ │
├──┼────┼──────────────────┼───────┤
│8 │烏克蘭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關于民事和刑事│1994年1月19日 │
│ │ │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 │ │
├──┼────┼──────────────────┼───────┤
│9 │古 巴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古巴共和國關于民事和│1994年3月26日 │
│ │ │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協(xié)定 │ │
├──┼────┼──────────────────┼───────┤
│10 │意大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意大利共和國關于民事│1995年1月1日 │
│ │ │司法協(xié)助的條約 │ │
├──┼────┼──────────────────┼───────┤
│11 │埃 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關于│1995年5月31日 │
│ │ │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協(xié)定 │ │
├──┼────┼──────────────────┼───────┤
│12 │保加利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保加利亞共和國關于民│1995年6月30日 │
│ │ │事司法協(xié)助的協(xié)定 │ │
├──┼────┼──────────────────┼───────┤
│13 │加拿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加拿大關于刑事司法協(xié)│1995年7月1日 │
│ │ │助的條約 │ │
└──┴────┴──────────────────┴───────┘
附件六: 外國駐華領館領區(qū)一覽表
(截止1995年6月)
┌──┬────┬────┬───────────────┬─────┐
│序號│國 號│所在地 │ 領 區(qū) │建館日期 │
├──┼────┼────┼───────────────┼─────┤
│1 │澳大利亞│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84.7.2 │
├──┼────┼────┼───────────────┼─────┤
│2 │加拿大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86.4.30 │
├──┼────┼────┼───────────────┼─────┤
│3 │法 國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80.10.21│
├──┼────┼────┼───────────────┼─────┤
│4 │德 國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82.10.15│
├──┼────┼────┼───────────────┼─────┤
│5 │伊 朗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89.2.20 │
├──┼────┼────┼───────────────┼─────┤
│6 │意大利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85.6.21 │
├──┼────┼────┼───────────────┼─────┤
│7 │日 本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75.9.2 │
├──┼────┼────┼───────────────┼─────┤
│8 │波 蘭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 │1955.6.17 │
├──┼────┼────┼───────────────┼─────┤
│9 │俄羅斯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86.12.15│
├──┼────┼────┼───────────────┼─────┤
│10 │英 國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85.2.11 │
├──┼────┼────┼───────────────┼─────┤
│11 │美 國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80.4.28 │
├──┼────┼────┼───────────────┼─────┤
│12 │古巴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90.7.24 │
├──┼────┼────┼───────────────┼─────┤
│13 │新加坡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92.1.24 │
├──┼────┼────┼───────────────┼─────┤
│14 │新西蘭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92.7.17 │
├──┼────┼────┼───────────────┼─────┤
│15 │印 度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93.1.16 │
├──┼────┼────┼───────────────┼─────┤
│16 │韓 國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93.6.11 │
├──┼────┼────┼───────────────┼─────┤
│17 │墨西哥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93.10.18│
├──┼────┼────┼───────────────┼─────┤
│18 │丹 麥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94.6.20 │
├──┼────┼────┼───────────────┼─────┤
│19 │巴 西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94.6.1 │
├──┼────┼────┼───────────────┼─────┤
│20 │奧地利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94.7.15 │
├──┼────┼────┼───────────────┼─────┤
│21 │以色列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1994.9.8 │
├──┼────┼────┼───────────────┼─────┤
│22 │荷 蘭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94.9.12 │
├──┼────┼────┼───────────────┼─────┤
│23 │捷 克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1995.1.11 │
├──┼────┼────┼───────────────┼─────┤
│24 │瑞 士 │ 上海 │上海,、江蘇,、浙江 │ 籌建 │
├──┼────┼────┼───────────────┼─────┤
│25 │日 本 │ 廣州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1980.3.1 │
├──┼────┼────┼───────────────┼─────┤
│26 │波 蘭 │ 廣州 │廣東、廣西,、海南 │1989.7.22 │
├──┼────┼────┼───────────────┼─────┤
│27 │泰 國 │ 廣州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1989.2.12 │
├──┼────┼────┼───────────────┼─────┤
│28 │美 國 │ 廣州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1979.8.31 │
├──┼────┼────┼───────────────┼─────┤
│29 │澳大利亞│ 廣州 │廣東,、廣西,、海南 │1992.12.9 │
├──┼────┼────┼───────────────┼─────┤
│30 │越 南 │ 廣州 │未定 │1993.1.18 │
├──┼────┼────┼───────────────┼─────┤
│31 │馬來西亞│ 廣州 │廣東、福建,、海南,、江西、湖南 │1993.10.24│
├──┼────┼────┼───────────────┼─────┤
│32 │加拿大 │ 廣州 │廣東,、廣西 │1994.9.28 │
├──┼────┼────┼───────────────┼─────┤
│33 │朝 鮮 │ 沈陽 │遼寧,、吉林、黑龍江 │1986.9.6 │
├──┼────┼────┼───────────────┼─────┤
│34 │美 國 │ 沈陽 │遼寧,、吉林,、黑龍江 │1984.5.30 │
├──┼────┼────┼───────────────┼─────┤
│35 │日 本 │ 沈陽 │遼寧、吉林,、黑龍江 │1986.1.16 │
├──┼────┼────┼───────────────┼─────┤
│36 │俄羅斯 │ 沈陽 │遼寧,、吉林、黑龍江 │1991.5.7 │
├──┼────┼────┼───────────────┼─────┤
│37 │美 國 │ 成都 │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1985.10.16│
├──┼────┼────┼───────────────┼─────┤
│38 │尼泊爾 │ 拉薩 │未定 │1958.5.15 │
├──┼────┼────┼───────────────┼─────┤
│39 │蒙 古 │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qū) │1990.7.10 │
├──┼────┼────┼───────────────┼─────┤
│40 │老 撾 │ 昆明 │云南,、廣東,、廣西 │1993.11.25│
├──┼────┼────┼───────────────┼─────┤
│41 │緬 甸 │ 昆明 │未定 │1993.9.1 │
├──┼────┼────┼───────────────┼─────┤
│42 │泰 國 │ 昆明 │四川、貴州,、云南,、湖南 │1994.7.1 │
├──┼────┼────┼───────────────┼─────┤
│43 │韓 國 │ 青島 │山東 │1994.9.12 │
├──┼────┼────┼───────────────┼─────┤
│44 │菲律賓 │ 廈門 │福建、廣東,、海南 │1995.2.28 │
└──┴────┴────┴───────────────┴─────┘
**日本駐沈陽總領事館常駐大連辦公室系日本駐沈陽總領事館的一部分,,1993年6月30日開始對外辦公。
*俄羅斯駐沈陽總領事館常駐哈爾濱辦公室系俄羅斯駐沈陽總領事館的一部分,,在籌建中,。
收藏
分享
“好律師網”提供的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資料僅供您參考。您在使用相關資料時應自行判斷其正確,、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時性,;您須自行承擔因使用前述資料信息服務而產生的風險及責任,。
最新法律法規(guī)
- -筑牢維護國家安全的密碼防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頒布一周年工作情況綜述-
- -互金協(xié)會發(fā)布網絡小額貸款機構反洗錢行業(yè)規(guī)則-
- -中國人民銀行法將大修 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
- -疫情防控北京經驗升級為法規(guī)-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比利時王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浦路斯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巴塞爾公約〉締約方會議第十四次會議第14/12號決定對〈巴塞爾公約〉附件二、附件八和附件九的修正》的決定-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的決定-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決定-